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将数据与公共政策制定相结合,发挥好数据的价值作用,对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如今,数据已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不但被纳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还被积极鼓励发挥其价值优势。
数据是一种工具。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数据是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升级的赋能要素,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内核要素。大到社会治理,小到日常网购,人们习惯性地看“好评率”“点赞率”等数据作出决定。各行各业正通过挖掘消费者的个人喜好、生活轨迹、金融信用等数据,来分析社会整体的需求、供给,为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可以说,数据已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了社会治理和人们生活决策的必备工具之一。
数据是一种资源。在当下万物皆可数据化的物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资源,与人、机器和土地并列为生产要素。大数据分析成为商业的关键元素,基于数据的分析、监控、信息服务日趋普遍。在各行各业中,数据通过被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够为市场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增值,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其他资源的创造力,提高其他资源的产出效率。因此,数据是未来竞争的重要资源,并逐步成为战略资源的一部分。
数据是一种战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要求提升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通过数据科学的研究来释放数字生产力。可以说,数据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空间,释放数据生产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在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利用现代化的数据分析手段,可以提炼出高质量的数据。它带来的是更方便、更精准、更有效率的决策依据。会用、善用数据成了决策者、管理者的一门必修课和基本功。
数据为科学制定公共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都很大,社会治理任务艰巨而复杂。运用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技术,对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可以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灵活和规范。
数据让公共政策更贴合客观规律。日常生活中,公共政策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与公众情绪“交流”、与社会舆论“对话”。通过增加数据测算和实证研究环节,做好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统计,用数据说话,是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有效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数据让公共政策更有民生温度。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政策,其落脚点在于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一个公共政策可能牵涉到经济发展、供需问题、环境治理、政治要求、社会形势等要素,关乎群众需求、企业生产、社会效益等多个领域,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强调系统性。制定公共政策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在进行全面、系统、多维度分析研判的同时,要对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要素进行价值排序。数据的分析与统计给公共政策的价值排序提供了度量标准,用数据说话,可以让公共政策多一些人文关怀、民生观照,也使得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温度。
数据让公共政策更与时俱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公共政策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不仅需要做好前期的民意调研和后期的宣传普及,还要全程重视网络舆情的影响。一方面,社会治理行为以及网民意见表达在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大量交互信息是大数据时代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形态。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在处理互联网平台上与社会治理活动相关的交互数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可以作为新的民意采集和政策效果预测的工具,降低政策的社会成本,改进政策评价的时效性。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不但可以快速地掌握网络舆论的焦点,还可以客观分析矛盾核心要素,理性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符合当下民意。
善用数据提升制定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就要善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统计手段,用好、用活数据。
树立决策部门的数据思维。公共政策科学与否,与决策部门所具有的数据思维息息相关。要建立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和工作流程。一方面,要从政府部门入手,逐步培养和建立数据辅助决策人才队伍。从重大问题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管理决策的整个流程,安排统计师、数据分析师参与,从始至终介入数据的价值挖掘。另一方面,要从业务应用的需求出发,由“基于观点”向“基于数据”转变,探索建立数据采集制度,分析和统计各类数据资源,逐渐形成决策部门的数据文化,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思维,为科学制定公共政策提供有效的前提条件。
善用第三方专业机构。高效、专业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往往与市场、科研机构紧密相连,公共政策的制定部门要善于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利用其在多元统计、数据挖掘、预测建模、内容分析等多领域技术优势和团队力量,为公共政策制定做好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另外,公共政策的制定部门既可以运用第三方合作机构所拥有的现代化数据测量工具,降低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高效、准确地挖掘海量信息,统计和分析出各项指标,为科学制定公共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数据的分析和统计给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利器,同样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权责不明确、数据泄露、隐私风险等问题必须要防范。政府部门在采集各类数据的同时,要建立数据的安全治理制度。一是构建有效的数据要素治理格局,强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协同治理模式,让数据有关的主体都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二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引导和规范发展的作用,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底线,营造良好的数据要素市场环境。三是强化数据科学软实力建设,逐步打造专业的数据团队,加大数据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技术力量够强的数据管理团队。(蒋 丽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中国—东盟统计学院)
上一篇:切实解决好学用“两张皮”问题
下一篇:团结奋斗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