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这些伟大作品和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奋斗的成果,见证了56个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发展之基。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积淀成独特的精神符号,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应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让大众更好地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奋进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则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使中华文化百花园更加绚烂多彩。哈尼梯田、花山岩画、土司遗址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历史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回族花儿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成果不仅见证了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与支持,让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获得感不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更加牢不可破。
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拥有奇山秀水的广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早在80万年前这块土地就有原始人类活动,农耕文化、海洋文化、边关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和谐共生。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桂剧、那坡壮族民歌、彩调、桂南采茶戏、壮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被称为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的“四绝”。作为广西各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财富,流传千年的三月三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无论历史的风尘如何湮灭,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洗涤,中华文化都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港湾,是连接心灵的支点和维系亲情关系的纽带。八桂人民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头顶同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广西各族人民共享文化传承繁荣成果,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让中华文化之花在广西这片热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桂理平)
上一篇: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一篇: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