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在融合创新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时间:2024-03-02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颠覆”引领“新质变”的新型生产力,具有开辟产业新赛道、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引擎功能。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3年底正式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再到2024年1月“新质生产力”进入全国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其激发经济新动能的分量之重、关键之要与潜力之大。2024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并对“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就需要全区各行各业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新”的要义与“质”的要求,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与主变量,做好“融合创新”四篇文章,催生技术新突破、业态新变革、潜能新释放、价值新创造,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新赛程,为建设壮美广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持久动能。

  产科融合,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是关键,科技是核心,产科融合是核心要义。广西应立足本土产业基础、优势禀赋与创新要素整合,将科技创新与新型工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相融合,蹄疾步稳走好产科融合新路子,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最大变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以推进优势产业升级为切入点,通过实施科技“尖锋”攻关项目,延伸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应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攻关项目,锻造新质竞争力。积极服务、融入和运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全力从源头和底层突破“卡脖子”技术、补上“掉链子”环节,及时将“尖锋”行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融合上,推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动力装备、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延伸新链条,掌握市场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另一方面,应鼓励各地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差异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加速计划与未来产业孵化计划,“一链一策”推动新材料、大健康、机器人、氢能与储能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鼓励市场主体探索试错型科技创业与应用场景驱动创新,抢抓人工智能、新一代材料、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赛点,构建科技—产业一体化的科产融合循环,加快形成现实新质生产力。

  数实融合,开发铸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工具。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重新定义和改造生产工具,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数字化时代形态。数实融合通过数智技术的即时联接、跨界渗透、高速通融、开放交互、分享体验等功能,打通一个又一个传统实体产业的“五经六脉”,并将碎片化的传统行业、传统流程关联起来,颠覆式地改写传统产业思维、工艺流程、要素配置、供求关系、创新组合,形成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万业互联的新经济形态,衍生出虚实融合的智能化工具组合。因而,应围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发挥自治区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推动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10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创建30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等措施落地见效,开发和广泛应用一批海量算力、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工具。在数智化生产工具广泛应用的加持下,推动算力、算法、数据、扩展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向智慧城市、交通、工业、金融、能源、教育、医疗、政务等行业加速渗透,使之成为各种工具、各类产业升级迭代的赋能底座与关键要素。同步培育一批元宇宙、合成生物、脑机接口、未来网络多领域交叉型产业等新赛道,带来生产力各环节质的飞跃。

  产教融合,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市场主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主力。当前,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大的制约是一流企业家与一流人才的稀缺,特别是急需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家、复合型战略企业家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科创人才。应围绕产教深度融合,实施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计划,鼓励企业与外地名校、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企—校—校(院)”新型合作模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合作。鼓励按需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选聘一批“科技副总”,培育一支懂产业、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队伍。搭建创新型企业家成长平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主体力量。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带土移植”与“厚土培植”机制,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并创造一批“虚拟弥补现实”的“数字劳工”新生代,打造一支规模适度、虚实融合、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力队伍。

  资源融合,适配挖潜新质生产力的大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资源要素进行创新性融合配置,可优化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组合,加速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变现的新生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应聚焦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无缝接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接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综合服务、产业赋能和金融投资三大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引入专业化“产业科学家”“技术经纪人”团队,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聚。围绕打造跨境跨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首选地,高标准实施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用活用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优惠政策,积极携手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创新协同共享区,在向海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合作,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入桂设立研发机构和新兴产业企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广西转移转化、开花结果。同时,完善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园区新型基础设施,扩展数智融合应用场景,探索应用牵引、市场主导、资本助力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形成场景驱动、多方协同的资源政策整合生态。设立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促进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安全有序流动,建立跨界跨链创新创业和投资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厚植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的沃土。(曹玉娟)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402/t20240227_674305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