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民族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展现各族人民生活习俗和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在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扬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民族舞蹈传承与发扬的时代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各族人民通过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在舒缓生产工作中的疲惫、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交流联系的日益密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舞蹈要适应时代的审美变迁,在艺术形态和文化视角方面进行创新展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民族舞蹈的传承依靠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时代特色的优秀民族舞蹈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要把民族舞蹈人才培养与艺术作品创作及推广有机融合,呈现更多有思想性、民族性、时代性的优秀舞蹈作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彰显民族舞蹈的时代价值。
将专业人才培养贯穿民族舞蹈传承全过程
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广西高校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结合民间采风、课堂教学、创作展示三个方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在民间采风活动中感受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民族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中衍生出来、历代传承的特有文化呈现方式。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舞蹈,受原生环境、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表现技巧和演绎风格上有较大的区别。在舞蹈创作中,采风活动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收集民族民间艺术素材,真切体验生活,促进艺术创作的有效途径。通过采风了解地域民族文化及历史沿革,加深文化理解,从而创作出贴近当地人生活、深刻反映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同时,在采风过程中,通过体验生活、感受民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内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舞蹈的动作技巧,还要灌输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使学生能够体会舞蹈的情感和蕴意。通过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以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广西民间舞蹈的基本元素和基础知识,了解广西民间舞蹈艺术的历史背景、功能变异、审美特征、动作特点,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技巧及舞蹈理论的相关能力,为其今后从事舞蹈教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在创作展示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升华。课堂专业教学中的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需要将采风中获取的碎片化元素,整合为系统的、有训练价值的教学体系,这其中涉及转化的方面。采风者审美视角的不同、对语境语汇理解的差异,都会形成作品展示的不同形态与不同呈现。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应最大程度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特性,以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使创作的作品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让参与作品排练的学生、以及欣赏作品展示的师生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热爱。
在培养民族舞蹈时代新人中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最终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民族舞蹈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是民族舞蹈得以发扬的重要体现。
为社会发展输送优秀舞蹈专业人才。高校舞蹈专业以舞蹈人才的专业性、应用性为培养导向,为国家培养致力于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在培养舞蹈人才、传承舞蹈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舞蹈文化,提升舞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实践和专业课程实施,不断提升和塑造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培养人才。民族舞蹈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对以民族舞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凝聚全社会的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在非遗舞蹈传习中应主动作为,发挥作用,通过“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将高校师生的非遗研习成果转化为大中小学的传习内容,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发挥人才服务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民族舞蹈人才应利用自身专长,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文化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群众的喜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舞蹈的群众教学与宣传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基层公共文化发展。(冯绍君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上一篇:用美术创作讲好广西故事
下一篇: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