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

  • 时间:2023-06-17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原标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

  ——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百余年探索历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的百余年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走得是否正确,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并无固定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已经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伟大成就而证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民族危难困境中被动地对现代化进行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深厚的历史滋养。西方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历史内在发展的趋势和进程,一方面,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在“保守”和“激进”的徘徊中开启了对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不少仁人志士不断尝试器物强国、制度变革、文化兴国等革命实践活动,试图通过实业、科技、教育救国等求得国家现代化的方案,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当中华民族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徘徊不前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前进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正式步入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有待复苏。面对国贫民弱的局面,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做了全面剖析,他强调:“缺乏新式的工业是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发展工业是巩固民族独立的保障。”自此,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展开。随着“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全国上下都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打下了坚实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反思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由单一的工业化拓展为“四个现代化”。周恩来在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实现了工业化“从0到1”的根本性转变,而且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时期,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和分析世界发展主题和态势的基础上,邓小平说道:“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思想的解放自然会反映在实践层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同年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他首次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围绕“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泽民立足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将“第三步”又分为了三个阶段,称“新三步走”战略,更加切合中国发展实际。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将社会建设纳入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形成了“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布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历史性飞跃,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崭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自主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质的飞跃。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显著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和“五大中国特色”,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空间布局的广度和理论创新的深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站在时空坐标上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演进维度看,它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秉承大格局观和大时代观的生动体现。从当代实践维度看,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中根本优势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不同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绘就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从未来发展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具体路径。从世界意义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特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一路走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中国国情、又借鉴他国经验,既传承中华文明、又融汇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造福世界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尹杰钦 李丽杰 作者单位分别为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06/t20230613_661958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