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在近日举行的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加强高压严惩态势,对情节严重、涉嫌环评造假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卡住违规建设项目的“硬杠杠”,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健全监管机制、实施智能查重、强化靶向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刑事司法衔接,严惩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2022年,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专项整治,共清理“空壳”单位1851家、“挂靠”工程师1003名。然而,在重拳治理、重压态势之下,环评造假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一些环评中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罔顾事实和法律法规,不惜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辜负了期望、未尽到责任。一些地方环保“闸门”失守,环评成了污染的帮凶,严重损害了环评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对于环评中弄虚作假的行为,相关部门必须持“零容忍”的态度。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环评弄虚作假行为,对涉嫌环评造假的违法犯罪分子加大处理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对弄虚作假的环评机构和人员,不仅要进行严厉处罚,还要取消其资质,加强环评诚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信息公开,让环评报告可查询、可校验、可监督,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推动整个市场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环境的第一道“闸门”,环评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态环境部门应依法依规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监督企业、建设单位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评从业异常情况预警,促使环评机构自觉把好环评质量关,更好地为无言的大自然“代言”。环评单位应坚守法律底线,诚信经营,依靠高质量、高水平的环评文件赢得市场。环评工程师应珍惜职业荣誉,严守职业操守,切不能弄虚作假。
环评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质量是环评报告的生命线。各地各部门应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强化溯源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智能精准监管,牢牢把好环评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切实筑牢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多 因)
下一篇:乡村振兴 立法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