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好守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自然资源部门肩负着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职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路径,通过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和科学化治理,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成果转化,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发挥优势做好生态文章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西篇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相较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基于自身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立足独特优势谋划发展,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八桂大地才能行稳致远。
生态优势是广西的天然优势,是大自然赋予广西的遗产和珠宝。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对广西特点的科学研判、精准概括和全局把握,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立足生态这一天然优势,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蓝绿空间、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等方面入手,合理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牌”,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后发优势是广西的潜力优势。后发优势指的是作为一个后来者,在先行者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快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广西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但后发展也意味着对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底蕴好,意味着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广西所具备的后发优势,理应成为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传统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制度性后发优势,包括经验优势、成本优势、时间优势等。兼具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广西,完全有条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赶超跨越,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化后发优势为发展胜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广西篇章,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力推动“两山”成果转化
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成果转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尤为重要。近年来,广西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推动“两山”成果转化积累了经验,也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示范引领和路径选择。
为产业生态化保驾护航,全力提供资源支撑。有了资源支撑,产业生态化不但可行,而且必行。比如以工业立市的柳州市从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创新能力上入手,在保障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保护了一江碧水,水质排名全国第一。不仅在传统重工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柳州市还以工业化理念孕育出了风靡全网的“柳州螺蛳粉”,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柳州惊奇”“柳工移山”等奇迹。
为生态产业化创造条件,全力提供要素保障。通过从资源要素保障支撑上下功夫,主动服务作为,可以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如梧州市以全产业链思维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助推六堡茶由“侨销茶”发展为“畅销茶”,生态产业风生水起;广西国有六万林场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等理念,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在壮大林木经济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第三产业,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综合提升。
加强制度建设,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通过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等机制,完善纵向、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实现模式和路径选择上,要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对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废弃矿山、工业遗址等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经过多年实践,广西探索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资源指标交易四种实现模式。广西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的推出,以及北海市冯家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入选全国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广西推动“两山”成果转化提供了典型引领。
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资源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依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广西来说,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意义。因此,要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从粗放消耗型向集约生态型转变,切实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规划引领管控。当前,广西已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础上,基本完成生态、农业、城镇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一张图”上解决长期以来土地结构失衡、空间边界较混乱、规划体系不完整等突出问题。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规则,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功能凸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守资源安全底线。作为祖国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广西要把“确保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摆在更加突出、更加优先的位置,切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要全面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扎实开展耕地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同时,组织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加大紧缺资源勘查精查力度,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切实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努力践行地质报国初心使命。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行不通。作为我国唯一沿海的西部省区,广西要积极构建陆海统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减少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及碳库损失,提升林草、海洋、农田、岩溶等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漓江、西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和北部湾海域、平陆运河沿线等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中心组)
上一篇: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下一篇:乘势而上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