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加快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支撑。新时代新征程,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引才壁垒,加大育才力度,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切实把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破除引才壁垒
广纳贤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能
得人才者得天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人才争夺大战”,先后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引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引才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如高水平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创新型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当下,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更是稀缺资源。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集聚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引才壁垒,让人才愿意来、主动来。在人才引进方面,欠发达地区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制约,与发达地区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因而更需要另辟蹊径,在政策、制度、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诚意引才。
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柔性引才政策,破除人才区域束缚、学科壁垒、行业藩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更多智慧投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痛点,坚决扭转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良倾向,坚持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要有诚意和魄力拿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重要岗位招揽人才,让人才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励其作出原创性和颠覆性的贡献。关注人才现实需求,解决其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投入改革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强化学科建设
大力培育更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但个别高校仍存在一味追求“大而全”导致学科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学科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脱节现象,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注入了新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紧密联系,对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布局数字经济、绿色科技、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新领域,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校以更主动的精神和更有效的作为,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高校教学及科研人员定期到高科技企业挂职锻炼、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机制,让教学及科研人员更多接触实际生产环境和技术前沿,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助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
营造宽松环境
让人才价值和效能发挥到最大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在发挥人才效能上仍存在不少痛点、堵点,如人岗不匹配导致人才“郁郁不得志”,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形成机制难以充分反映人才贡献,容错机制不健全给人才戴上“紧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让人才难以获得产业肯定……这些都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确使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是发挥人才价值和效能的关键。
要将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支持其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担重任,拓展成长空间和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助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突出业绩和贡献导向,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统筹应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政策,明确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建立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让人才“名利双收”。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应用于企业,让更多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试错中发展和掌握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对一些研发周期长的技术创新保持战略耐心,推动持续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潘梅丹)
上一篇: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