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四力”

  • 时间:2023-12-02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高校作为系统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这对厚植各族师生爱国主义情怀,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强化“五个认同”具有重大意义。

  高位推动 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领力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党委要坚决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责任,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

  强化思想引领。行动的自觉源自理论的清醒和坚定。通过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日以及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各族师生的“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党政议事日程、纳入部门年度考核、纳入党委巡察,立足区域实际、突出民族特色,统筹谋划、精心设计、周密组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项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完善领导机制,逐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合作、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强化保障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做好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在经费支持、场地建设、环境营造、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持续增强各族师生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课程联动 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塑造力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抓住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把握其成长需求,以课程联动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入脑入心,彰显课程教学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塑造力。

  与思政课程联动。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的关键课程。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讲清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课程思政联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在大学生价值塑造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民族地区高校要将深入挖掘民族团结元素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深度融入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持续推进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使维护中华民族团结成为各族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与实践课程联动。实践课程是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体验类课程。在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课程任务的各类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团结奋斗精神,并在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中强化共同体意识,进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资源协动 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整合力

  立足区域特色鲜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案例丰富等民族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资源的重构、统筹和延拓,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共建共用教育平台,推动资源重构。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平台载体,可以划分为课堂教学类、实习实践类、学科竞赛类、校园环境类、文化活动类和群团组织类等。实现资源共建共用,要系统梳理分析现有各类平台载体资源,深入挖掘各类平台载体所承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统筹安排平台资源的建设使用,打通校地、学院、学科和专业壁垒,出台资源共建共用管理办法,发挥资源共建共用效能,推动资源重构。

  共有共享教育资源,推动资源统筹。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推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对共建,通过规范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专题等具体举措,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质量。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库、科研成果库和教师学术信息数据库,以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资源共有共享范围,以教育资源共有共享推动资源统筹。

  共办共管教育活动,推动资源延拓。鼓励跨年级、班级和院系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倡导班际、院际共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支持师生跨专业组成科研团队和学科竞赛团队,引导师生协同合作,共同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在共办共管中深刻领会“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核心要义和“三个离不开”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要求,通过共办共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质增效。

  活动带动 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感召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活动,以扩大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广度为重点,深入开展特色活动、庆典活动、主题活动和文化品牌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活动始终。

  聚焦特色讲好民族故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所在区域特色和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办学特色的时代化表达,引导各族师生在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意义,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

  紧扣庆典凝聚团结合力。借助重大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系列纪念、庆祝活动,使节庆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突出主题强化引领力度。根据各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分层级、分领域、分类别地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经典诵读、志愿服务、实践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各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感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邱杰 作者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11/t20231128_670445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