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文化传承发展使命、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代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广袤中国大地和悠久中华民族历史,吸收五千多年中华璀璨文明的精华养分,传承中华民族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为高校聚焦首要政治任务,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应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加快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用好党的创新理论 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守住文化根脉,传播优秀思想,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其积极投身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党的创新理论充盈高校育人空间。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九个坚持”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九个坚持”中,高校应深刻领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内容的思想指向,将其作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指引,在践行高校文化使命的实践中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是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坚持好、运用好“九个坚持”“七个着力”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讲清楚其道理学理哲理,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之系统权威进教材、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不仅是理论学习上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筑牢立德树人之本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及的“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位于首位。在此背景之下,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思政课程,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大课堂”等手段,形成立体教学模式,打造更多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专业课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推进实践教学朝着有序化和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高校思政课改革应牢牢抓住这一基本线索,在深刻认识思政课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思政课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学生为本,推进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解释力、传播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使思政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融合的传播途径之一,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高校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和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手段,也是扎根中华大地办高校的重要举措。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的自信心,需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表达方式、构建新的中国叙事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利用数字化技术,掌握新的话语方式,增强中华文化输出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完成人的社会化和自我完善过程,在时代洪流中找准定位、稳步发展。
文化实践是最直接、最快速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方式。高校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融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为青年学生营造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其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认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如科技、艺术、时尚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体验式学习、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方式,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创新文化育人的手段和形式,增强其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守正创新,释放文化创造的热情、担当时代重任的激情。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国际交流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民的,也是面向世界人民的。高校要挺膺担当,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让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应开放办学,积极与国外高校等机构合作,引进世界优秀文化。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世界价值的认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文化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之一,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树立“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文化均衡发展观,坚定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外来优秀文化,以批判借鉴的理性态度,学习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养分,以此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平衡外来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培养青年学生的全球视野,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为不断壮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贡献高校之为、展现高校之能。(韩峻峰 作者为北部湾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下一篇: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