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三江知识产权论坛聚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也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超过100万人。如何全方位培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第十届三江知识产权论坛上,业内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如何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学院和相关研究院的建设,优化完善知识产权学科专业,实现了知识产权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带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60余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达到了70万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宁介绍。
“尽管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快速扩大,但复合型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的储备总量还远远不及我国高质量发展所需。”马宁认为,我国高校院所应当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学科体系。相关单位应加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相互融合,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为研究对象,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形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的知识产权学科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培养更多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高端人才。
对于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毛昊表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理论体系有待完善,需要聚焦对知识产权人才的专门培养,我国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上进行优化,进一步考虑更高层级专业人才培养;应做好知识产权相关职业资格的衔接,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产教融合机制和学校内部管理的创新机制等。“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应该关注基本能力素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基本法律人才的一般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处理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毛昊表示。
立足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赵观兵表示,当前多数高校主要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无法满足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需要。目前我国在建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方面仍有较多工作需要推进,国家级一流课程中的知识产权类课程数量严重不足,知识产权相关的国家级课题设立与国家级教材编写都亟需进一步研究。基于现状,赵观兵就知识产权人才高质量培养提出建议。他表示,应做好思政教育,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建设专业学科体系,特别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推进,高校企业的合作育人;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积累,包括面向校园与社会的课程、高水平教材等。
如何做好知识产权专硕学科建设?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新版目录自2023年起实施。围绕做好知识产权专硕人才供给,与会专家提出多项建议。
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如何才能避免所学科目多而不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詹映认为,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应首先专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和其他领域的结合应是课程本身进行融合,而不是把涉及多个门类的课程分裂地放进学生培养计划。比如把知识产权和生物医药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开设新的课程——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这种课程内部的结合更容易实现,同时又比较“专”。他同时认为,知识产权专硕培养不应开设过多应用型课程。“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一两年,应以培养其理论思维方法为主,应用型的技能可以在实践环节或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詹映说。
针对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建设,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教授乔永忠表示,课程或教材应有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高校应做好知识产权专硕课程定位,比如专硕里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有了这个定位,高校就可以围绕主线做好其他课程设置。这样学生在学习课程和翻阅教材时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选拔评价机制的建立。”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表示,高校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产权硕士学位理解为知识产权法学的硕士学位,而需要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知识产权硕士学位应以技术类工科为主进行招生,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统计监测分析这类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建设。他建议,应将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管理两种培养模式区分开来,分别进行学生的选拔评价。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中华强调了案例对于知识产权专硕课程的重要性。他表示,知识产权专硕课程需要大量案例贯穿其中,各高校院所可以联合进行案例挖掘,每个团队贡献若干经典案例,组成全国范围内的案例库,丰富知识产权专业教学内容。(记者吴珂)
上一篇:李强会见法国外长科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