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

  • 时间:2023-11-11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联运的大运河,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在此基础上规划以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5个设区市为核心区,联动融合9个设区市,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既是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途径,又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必然之举,还是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关键举措。广西应建节点、聚产业、造品牌、拓开放,构建高标准物流枢纽布局、产业联动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平陆运河经济带,真正发挥平陆运河促进广西及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发展的战略作用,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建节点——构建高标准物流枢纽布局的运河经济带

  放大港口枢纽的驱动效应,强化三大港口的协调和联动。稳步推进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钦州市可充分发挥钦州港全国首个海铁联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大宗商品储备交易、多式联运等综合性服务业务,进一步扩大钦州市铁海联运、公海联运的衔接面,提升江海联动能力。北海市重点为港口腹地和临港产业提供货物集散、国际中转、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防城港市可充分发挥港口功能定位,加快实施“5G+物联网”等港口新基建工程,完善港口金属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的储运、中转、交易业态功能。

  提升关键城市的物流组织水平,突出江海联动通道体系优势。南宁市可围绕平陆运河建设,着力提升水运系统,规划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交通物流体系,服务运河产业经济带,加快推进南宁(牛湾)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工作,谋划构建衔接大西南,直达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华东沿海以及东南亚的交通物流组织模式。柳州市应加快推进红花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广西都柳江梅林航电枢纽、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Ⅱ级航道工程、柳州鹿寨江口码头口岸作业区等项目建设,增强江海联运能力,增强内河码头的集货能力和集装箱标准化运载能力。

  聚产业——构建高标准产业联动发展的运河经济带

  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北海市可围绕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绿色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六大重点产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壮大向海产业集群。在做强做优存量产业的基础上,引育发展新兴增量产业,发挥深远海风电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风电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北海市和来宾市还可利用平陆运河通道畅通带来的物流和资金流,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北海市海城区液晶显示模组产业集群以及来宾市兴宾区蔗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等。

  积极优化运河沿线产业布局。钦州市可聚焦平陆运河经济带产业园区布局重点任务,优先保障运河沿线重点园区、项目的空间布局需求,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向运河产业园倾斜,着重发展平吉内河港口、中国—东盟海铁联运钦州转运中心、平陆运河—龙湾生态智慧城等平陆运河经济带重点项目。

  全力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发展。贵港市可围绕培育产业走廊,加快建设西江(桂平)船舶修造产业园、覃塘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能源、粮食、饲料、木材等储备和集散中心。依托平陆运河建设,扩大东盟原料进口,提升加工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大进大出产业,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发展。

  造品牌——构建高标准文旅融合发展的运河经济带

  整合“运河+海洋”文旅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平陆运河沿线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旅游设施等方面资源全面整合,形成文旅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平陆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增强“运河+海洋”的文化吸引力,强化运河沿线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合理开发自然景观、大力建设旅游设施,为运河经济带的文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塑造“运河+海洋”文旅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平陆运河沿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相关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挖掘可串联的文旅景点,如将柳州柳江客家花灯舞、梧州粤剧脸谱等联动城市的传统文化艺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旅建设相融合,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提高“运河+海洋”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一个集河海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经济带。

  拓开放——构建高标准国际产能合作的运河经济带

  增强开放型园区产业的引领作用,构建跨境产业链。柳州市可创新推动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的提质增效,提升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印尼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发展水平,引导企业用好境外园区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价值共享的跨境产业链,强化与东盟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分工协作。

  发挥广西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强化国际产能合作。在延伸全国首条燕窝跨境产业链的基础上,钦州市可进一步发挥中马“两国双园”、保税加工贸易等政策优势,将产业合作向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再生金属等领域拓展。根据东盟市场需求,充分利用钦州面向东盟开放的区位优势,聚焦海洋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两个方向,对内建设外向型的生产制造基地,对外引进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力开拓东盟国家的风电市场,通过内外联动逐步聚集跨境产业链条,强化与东盟的国际产能合作。

  【曾鹏 江诺珑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研究”(20&ZD157)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11/t20231107_669426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