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勇挑重担,不负历史重托,积极探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助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契合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大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大学与人类文明、国家富强之间有着强烈的共生关系,一流大学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代中国高校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要更加注重把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责任担当,积极主动发现社会新需求、预测产业新趋势、支撑产业新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中国高校,将在大学精神与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同频共振中,践行培养人才、科学报国、复兴中华的使命,担当关怀人类、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时代责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变量,科技革命是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要素。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引领科技革命的国家,通常能够率先把握发展机遇,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加深远、更加强烈。科技革命通常率先发生在集中拥有一流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的地方,并以其强大影响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大学在与工业革命逐步走向协同、相互支撑中完成了一次次嬗变。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不同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新的产业结构要求学科组织方式进行相应调整,新的技术革新推动科研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高校要把握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动态形势,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近年来,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等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挑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成为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考量、一体规划,体现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从系统观点来看,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度关联、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根本。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简单叠加,创新是其最大公约数,离开了创新,教育、科技、人才都是无源之水,将会丧失活力。教育的关键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供给;科技的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引领,关键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不断增强创新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可以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深度协同功效。
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大学的职能在不断发生演变。从“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到“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再到“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逐渐拓展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大学职能演变的背后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不断融合与深化的过程。当前,面对新形势,高校正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的基础托底和有效纽带,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高校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才能充满后劲。
深化“四链”融合态势,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始终围绕创新这个中心议题。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高质量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创新。伴随着技术革新,高校的职能、使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基础研究和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一流人才生态和优秀人才集聚高地、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转化高地。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但最终要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相对接,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科研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等,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高校兴则区域兴,高校强则区域强,高校与区域同频共振,已形成血脉相连、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高校应在区域发展大逻辑中找准新方位,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展现新作为,树立与地方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聚焦地方战略布局,有效整合人才汇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区域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动能,厚植区域协同发展沃土,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坚定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高校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的前提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卓越、结构合理,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一流发展生态体系,每一个类别、每一所大学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彰显。如研究型大学,应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侧重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和重大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有效突破,为全人类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应用型大学,要以应用为特色,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为地方产业或行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应用性科技成果和各种有效的社会服务;介于两者之间的创新型或创业性大学则应牢牢把握第一线社会发展需求,强调“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某些点上对接国家需求,选择性地追求卓越,实现应用基础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展望未来,高校被赋予增进全球福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革故鼎新、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成为发现新知识、萌发新思想、产生新技术的重要场所,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蔡袁强 高翔,分别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工业大学校长)
上一篇: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