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芯 点亮心灯
——记玉林市劳模陈天华
陈天华为群众授课,帮助她们提升制茶工艺技术。
因为她,农妇变成了制茶能手;多亏她,茶山变成助农增收金山银山……2016年12月,陈天华与卢花暖、杨青梅、邓玉珍等35户茶农组建了兴业县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技术优势,助力山心茶打造成地标品牌,为促进兴业茶产业、推动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茶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袭茶服端坐在茶案前,放茶、冲水、出汤……在淡淡的茶香中,陈天华的故事也娓娓道出。“我是在茶香中长大的,我的父母用茶叶养大了我们几兄妹……”陈天华的家乡在福绵区石和镇塘茂村,她的父母是村里的制茶好手。“一门手艺就是一个‘金饭碗’。”陈天华说,她发现兴业山心镇蓬塘村的茶叶资源非常丰富,种植面积约2000亩,但由于不懂得制茶工艺,很多村民采摘茶叶作为“茶青”(制茶原料)来出售,价格低廉。2015年,她在当地开展制茶技能培训。“手工茶肯定有市场!”她坚信,两个巴掌做出来的茶叶,味道肯定与机械做的不一样。为此,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18次,培训770多人次;邀请农学、茶学、电子商务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举办培训班;还组织茶农到梧州、柳州、贺州和百色等地学习交流,帮助茶农掌握新技术,提升制茶工艺。
陈天华围绕茶叶的种植标准和经营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章程,邀请技术专家下村蹲点指导,对茶树栽种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确保生产出来的茶叶质量和品质得到保障。在她的指导下,当地创建了530多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发展茶业收购点5个,年收购鲜茶叶500多吨。
由于茶农们缺乏技术,种植标准不统一,日常管理不规范,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加上生产经营分散,茶农增产不增收,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陈天华与卢花暖等茶农商量决定进行专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成立兴业县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将分散经营的茶农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2019年合作社被兴业县总工会认定为“兴业县总工会农民工创培基地”,2020年被玉林市妇联授予“玉林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1年被自治区妇联授予“广西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随着合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茶农都愿意把自家的茶园交给合作社管理,以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后,农民每年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闲暇时还可以帮助合作社打工,实现在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通过淘宝和微信进行产品销售和推广,减少中间环节,腾出了利润空间,将利润空间让利给了社员,同时也激发了社员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从而确保茶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收入。
茶心点亮乡村心灯
“老师,我终于不用问老公要钱了……”“老师,我今年实现‘财务自由’了……”听到这些话,陈天华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因为有了一门手艺,她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陈天华感慨地说,很多学员原本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其中一些人一直生活在山村里,只能干点简单的农活,很少收入;但学会制茶后马上能够靠手艺吃饭,有了稳定的收入。
“多亏她,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自治区劳模卢花暖说起陈天华是满满的感激。卢花暖1993年从河池嫁到兴业县山心镇蓬塘村,原来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妇女,那时卖1公斤茶青只有1元收入;学会炒茶后,“处女作”就卖出了每公斤200元的好价格,这让她自信满满地走上了制茶的致富大道。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杨青梅也是在陈天华的指导中成长的,她如今也成为了教授制茶技艺的老师。
陈天华采用“企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通过参加各级劳动技能竞赛增加“含金量”,让更多人通过学习制茶拥有更好的人生。喜报频传:2019年,卢花暖等3位社员参加2019年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项目,分别荣获该项目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2021年,邓玉珍等13名选手参加广西茶叶加工(手工绿茶)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五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茶叶加工项目选拔赛,荣获一金三银一铜等好成绩。从2016年至今,合作社在陈天华的带领下,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技术能手,20名社员获得中级评茶员,11名社员高级茶叶加工资格证书,卢花暖、杨青梅、邓玉珍、吕庆媚等一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茶叶行业技能人才建设不断增强,制茶加工技能水平日益精进和提升。(记者 禤繁)
上一篇:廖玉英:三十五载守护乡亲健康
下一篇:陈冬寒:勤廉从教 谆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