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河南科技出版社联手中国科学院和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专家,奋战16天推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知识读本》,给一线实操人员处置医疗废物提供便捷可靠的行动指引,严防因处置不当形成新的二次污染。
近日,在举国上下战“疫”时刻,河南科技出版社联手中国科学院和省生态环境厅专家奋战16天编写的《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知识读本》出版并被调运“疫”线战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单位、行业监管人员有了指南。
据了解,常规运作和出版一本书的周期是90天。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16天内出版发行一本书,凝聚了一群“逆行人”的热血和汗水。这群“逆行人”是分布在北京和河南郑州、新乡、安阳、开封、驻马店、商丘7地的33位专家学者和一线环保人员。在疫情严峻、足不能出户、无法现场开会研讨的情况下,编写团队采取在线办公形式,召开20多次视频会议,书稿框架和内容确定是隔空联创才完成的。据该书主编、河南省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技术管理中心主任郭春霞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陈扬介绍,医疗废物是一种感染性危险废物,尤其是在传染病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是防止疾病传播的第二战场,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能给一线实操人员处置医疗废物提供便捷可靠的行动指引,严防因处置不当形成新的二次污染,参编作者奋战16个日日夜夜,紧急编写知识读本就是要保卫碧水蓝天净土,就是要遏制新冠肺炎疫情。
(作者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书稿)
这群“逆行人”是河南科技出版社编辑、校对、设计和行管人员等20多人组成的编校团队。该书总策划、河南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肖胜说,接到作者紧急出版图书的请求后,在无稿件、无人员、无选题审批的特殊情况下,除了协助作者组建编写团队外,他一方面紧急协调出版集团、省委宣传部和中宣部有关部门和领导,走加急申报绿色通道,在3天时间内完成选题、书号和“CIP”审批流程,确保了图书合法出版。另一方面,又要协调本社各环节人员迅速上岗。他说,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接到指令后,不讲条件,没有怨言,或冒着疫情危险到办公室加班,或在家中夜以继日地审读稿件,大家超负荷工作,确保了图书编审、校对、质检工作环环相扣,仅用16天就完成了90天干的活,这种出版速度在我国出版界是罕见的。
(出版社编辑分别在办公室和家中审阅书稿)
这群“逆行人”是还包括出版社以外人员沉甸甸的付出。据了解,因疫情期间封闭管理的原因,出版社自身的美编和排版人员都被隔离在家办公,但书稿中大量的手绘图需要美编根据内容配图,照排人员只能用专业电脑排版。如何破解两个绕不开的难题?李肖胜想到了小区隔壁的两个人,一个是《大河报》美术总监赵峰,一个是郑州尚书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新坡。两人闻听帮忙请求后二话不说,亲自披挂上阵,一个负责手绘插图,反复与作者沟通内容,20多幅插图修改了100多次;一个负责书稿排版,一遍又一遍根据作者和出版社的修改意见否定既有版式。万家灯火都熄灭了,两个疲倦的身影还在挑灯夜战。
(美编赵峰和图书部分插图)
(正在修改版式的照排公司总经理李新坡)
在一群“逆行人”中,还有在印刷流水线上默默付出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印刷有限公司30多位印刷工人。据该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王显甫介绍,书刊印刷涉及到晒版、印刷、装订和业务部门,这些同志接到紧急任务后,第一时间赶到车间,迅速启动印刷设备,紧盯每一张印刷品,正是他们的一丝不苟,才确保了读者第一时间看到印刷精美的新书。
(印刷工人在流水线上紧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