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靖西绣球抛向世界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秀芬
“这一个奖项包含了我们边境绣娘集体的力量”。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靖西市粤桂协作就业帮扶车间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王秀芬开心又自豪:绣球把我留在了靖西,早已无法与这一针一线分割开了。
35岁的王秀芬是靖西绣球非遗传承人和靖西绣球形象代言人,她设计制作的堆绣绣球,荣获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2009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王秀芬跟随工矿企业来到靖西。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她喜欢到靖西街头四处转悠,在旧州古镇发现很多绣娘都在做绣球,打听才知道绣球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旧州有着“中国绣球之乡”的美称。
绣球的制作工艺需要八道大工序十多道小工序,极其复杂。绣娘农彩艳告诉王秀芬,“做一个绣球,需要千针万线,最后只能赚两三块钱。”
受边境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靖西绣球产业曾一度处于各自制作、做工质量较差、价格上不去等状况,主要依靠店铺零售以及少量的客户订单进行销售,没有形成特定的品牌。“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农村绣娘的劳动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做绣球的绣娘逐渐青黄不接。”王秀芬决定,留在靖西,为绣球做点事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靖西绣球,王秀芬开起了网店,边在网上接订单,边走家串户收购绣球。从无人问津到有所起色,随着网店订单的不断增加,她注册了全国唯一一个以绣球为主业的公司,专注于绣球的生产制作、创新设计和销售。
“希望将靖西绣球‘抛向’世界。”王秀芬介绍,在粤桂协作机制的激励和助推下,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去年销量已超过600多万元,占广西绣球销量的70%。
“绣球不只是谋生,更是自我价值的出口。”王秀芬说,绣球需要有人传承和发扬,需要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十多年来,她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记者 曹丽媛 通讯员 孙瑜琳)
下一篇:罗阳林:心如磐石 不动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