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出版资讯 > 正文

倒计时8天!中国最牛大学故事即将闪耀大银幕

  • 时间:2021-05-21
  • 作者:
  • 来源:
  • 字号:

  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百城首映礼

  5月4日起,盛大启动,目前举办了100余场——超过8000名观众已经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部珍贵的人文纪录电影。公映倒计时8天,电影的也在今天正式发布。

  

  杨振宁、邓稼先、许渊冲、朱光亚、杨苡、李政道、巫宁坤、汪曾祺、王希季、马识途、穆旦、缪弘……

  海报以“书”为核心元素,一位当代青年站在汗牛充栋的藏书前,以书所代表的知识为阶梯,穿越西南联大的“时空门”,仰望那一个个璀璨的名字——看过《九零后》,你一定会对这些名字所承载的故事印象深刻。海报的绿色基调象征青春与生命,也暗合了中英文片名“九零后”和“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树枝萌生新叶,青年踏入校门,遇见一代传奇联大学子的青春岁月。

  

  自5月9日起,电影《九零后》开启全国14城路演,回到与西南联大关系最为密切的三所高校——在南开大学,联大化学系41级毕业生王积涛的夫人、95岁高龄的葛稚芬女士出席。她听儿女提起这部电影,“非得要求来看”。

  

  她的儿女说:“我妈前不久还找到了我父亲生前80岁时写的回忆昆明时期的手稿一万多字,扫描成电子稿赠送给昆明的联大博物馆。老人年纪大了,没什么愿望,能够在她有生之年赶上这样一件大事,真是她没想到的,她一直以联大中的这几所大学自豪!”

  映后交流环节,一位历史系的同学情绪激动、一度哽咽:“这部电影和西南联大一样,都是火种。”

  

  同一天,主创团队又马不停蹄来到了北大。这也是纪录电影《九零后》继北大专家研讨会之后再一次“登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

  影片导演徐蓓回忆电影与北大的渊源:“《九零后》开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北大拍的。”

  

  80多年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汇聚组建西南联大;如今,刻录西南联大记忆的《九零后》重返北大,北大学子也分享了他们独特的观影感受。

  一位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生同学“在观影的时候很强烈地形成了两种对自我的映射”。

  “第一种是作为北大学子的映射,第二是作为90后青年的映射。青春不是固定的时间段,青春是一种状态。看到影片中的他们讲述这些青春的话题,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青春最好的状态。”

  

  而在清华大学,清华大礼堂600多个席位几近满座,各系师生、清华附小的小学生、已退休的教授、91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巧合的是,放映当天恰逢梅贻琦老校长逝世59周年纪念日。

  

  在清华110周年校庆之时,在百年清华大礼堂回望八十余载前的西南联大,清华师生观影后都心生无数感慨。

  一位联大后人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影片中不止一次播放出英文歌曲‘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这首歌对我们实在是太熟悉太亲切了,歌中的表达方式和激情和我父亲唱的一模一样!”

  

  除了与西南联大“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放映也反响热烈。这部关于“中国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向正青春的大学学子抛出一个永不过时的问题:“何为大学精神?”

  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

  近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高一有39位同学更是(在校领导的同意下)为这次观影集体“逃课”,偶尔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

  在大象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也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武汉影迷场,一位当天生日的观众“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

  

  我们已经遇到不少像这位发起人一样,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在联大精神的感召下,各地高校校友会、联大后代纷纷组织《九零后》观影,在电影中重温弦歌不辍的联大历史。影片中的联大学子之一、103岁的吴大昌先生更是惊喜“空降”北京路演场,令全场观众为之沸腾。

  

  无锡、济南的首映礼,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友会因《九零后》难得“再聚首”,影片无意间促成了这三所大学当地校友的首次“历史性”团体交流活动。而影片中关于教育、大学和读书的思考,更是带动了许多中学、大学教师、家长及各地书店、读书会的发起人,为这部难得的人文纪录电影组织专场。

  为西南联大恒久不熄的光芒,也为这群极富魅力的“九零后”。

  《九零后》迎来的第一波观众口碑堪称“万花筒”,大家不仅纷纷为影片中16位“眼中有火,心中有梦”的“九零后”折服,还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当丰富、多元的观感。

  有家国情怀: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真正地把国当家,对一切都保持敬畏和使命感。”

  “百废待兴的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

  

  有青春感叹:

  “这是一群眼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的‘年轻人’。”

  “在大学里看前辈的故事真是心中有愧……不过他/她们眼里都还有光,真好,一生都能被那段岁月那些人滋养吧。”

  “九十岁,仍然年轻,永远年轻。”

  “可爱”成为观众提及片中人物时,出现频率极高的描述:

  “虽然是群像,但看得到每个采访对象的个性,因为他们真诚、可爱、说真话。”

  “许渊冲太可爱了!”

  “老人们侃侃而谈那段岁月的经历,不仅饱学敦厚又不失风趣可爱。”

  

  邓稼先先生的口头禅“pure”也深入人心:

  “那种追求pure的精神,让人感动。”

  “做一个pure的人杰。”

  “Pure Enough,透明而纯粹。”

  甚至因电影心生“惭愧”,却也从中获取力量:

  “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是感受却是可以相通的,看着纪录片中这些‘九零后’依旧保持着青年般的热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努力下去呢?”

  “我受到了无比的震撼,我觉得我的坚持都是对的。愿我们眼里的光长留。”

  

  如同一位年轻观众观影后激动而真诚的心声:

  “我觉得人生早点看这部纪录片,应该会更坚定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后一如既往。”

  “这部纪录片好像可以成为我人生的动力,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减少一些负面情绪。”

  这是一部关于西南联大那段历史、那段记忆的电影,但如同片名“九零后”,它更关乎青春这个永恒的话题。

  

  九十岁,依然可以年轻;无论处在任何年纪,都可以“正当青春”,stay young,stay pure。

  《九零后》5月29日全国公映,路演及百城首映礼仍在进行中——

  我们期待任何年龄的你走进那段西南联大的青春记忆,在“九零后”身上解读永恒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