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乡村教育的“点灯人”
——记全国优秀教师周任标
乡村,是有别于城市的存在。但再偏远的乡村,依然有人在给留守的孩子们点亮一盏名为“教育”的明灯。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油沐中心校校长周任标就是这样一个“点灯人”。从一个普通的代课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一干就是30年。
1987年,周任标成为油沐上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上任伊始,周任标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深造,希望用自己的知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帮助。直到2005年,周任标通过公开考试转为正式编制教师,随后就到了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油沐中心校任教。
这是当地最偏远的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离富川县城50多公里。建校之初,校区环境非常艰苦,交通不便,师资十分匮乏。
2006年,已经当了19年代课老师的周任标来到了这所乡村小学任教。刚一到位,他就面临了一个挑战。当时,为整合教学资源,富川教育局决定在油沐中心校开办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把油沐村四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寄宿就读,但由于学生年纪小,学校条件简陋,很多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学校就读。
面对家长的担忧,周任标利用晚上时间打着手电骑着自行车深入各个自然村开动员会,把集中办学的优点及上级布局调整、整合教学资源的政策宣传到位,打消家长的顾虑。最终,家长都同意将孩子送到油沐中心校就读。
寄宿就读的事解决了,但家长的担忧仍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周任标的心里。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渐渐地,学校开辟了一块宽阔的运动场,环形跑道、篮球场、排球场,两栋崭新的学生宿舍楼、一栋教学综合楼等如雨后春笋般建起。同时,他还大力开展校园绿化美化活动,让原本简陋的校园焕然一新。2021年,该校获得了自治区“乡村温馨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油沐中心校任教后,周任标除了积极提升改造校园环境外,还下功夫让老师们来得了、留得住。
油沐中心校离县城偏远、交通不便,想让年轻老师扎根山区教育不容易。“刚开始有一些特岗教师分配到油沐中心校,他们看到学校环境这么差,离县城这么远,想打退堂鼓。”周任标回忆起最初的日子,满是感慨。
那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很多年轻的教师只能住在镇上,于是周任标便驱车到镇上亲自接送,对待教师像对待家人一样,嘘寒问暖。他的同事毛献英老师回忆道:“由于这里比较偏远,我刚毕业时又没钱买车,周校长就骑摩托车,出镇上接我到学校上课,看着周校长这么辛苦还帮我这么多,我就决定留下来。”与此同时,周任标还自费购买体育器材,丰富教职工课后活动,节假日请同事到家里做客,用自己的全身心努力团结好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如今,油沐中心校的老师已有29人,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被周任标的行为感动,投身于乡村教育的战线上。
在油沐中心校从教的16年中,如何才能教好学生、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是周任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学校里,周任标既是校长,又承担五、六年级的课程。教务、班务、授课……他把爱全部给了学校和学生。每年开学,他都会去学生家里做思想工作,动员农村留守儿童回校,不让一名孩子掉队。教学时,他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抓学生成绩的同时,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不断努力,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走上更宽广的道路。
如今,已经有超过3200名农村孩子在他的呵护下走出农村。在他言传身教影响下,他的一双儿女也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先后成为人民教师,更有多名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到山区支教,或担任驻村干部等。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30年,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周任标却用热爱和坚持一一克服。他把所有的热忱和才华奉献给乡村和学生们,把青春献给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也见证了油沐中心校乃至我市乡村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变化。
初心所起,不过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初心所至,已过三十风雨,桃李满园。看着如今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学生稚嫩脸上的幸福笑容,周任标感到无比的自豪:“我这30年没白干!”(记者 黄筱珂)
下一篇:唐文龙:扎根瑶山 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