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风雨不改 一片丹心系壮剧
——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传承人黄志元
“走进美丽壮乡,壮戏一路嘹亮,壮家自古爱唱戏,放下犁耙就登场……”歌词唱出了壮族人民对壮剧的热爱。在百色田林县村村寨寨的戏台上传出的壮戏歌声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
在舞台上身着一袭红锦袍、手摇一把白折扇、唱念一段壮语戏词,饰演“刘员外”的壮剧演员,就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传承人黄志元。从5岁就开始学壮剧的他,今年已经65岁了。1980年他进入乡文化站工作,在壮剧戏海钻研了42年的他,现在依然活跃在壮剧舞台上。眼前的他正在指导田林县宏欣剧团演员进行壮剧《喜结良缘》表演。这个在2020年由黄志元带头组建的剧团,演员都是来自田林县各个乡镇的农民工。白天在县城各处打工,晚上就穿上戏服和黄志元一起学唱壮戏,舞台上回荡的都是对壮剧的热爱。
广西壮剧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北路壮剧是广西壮剧的两大分支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壮剧的特殊魅力在哪里呢?黄志元说:“壮剧是用壮语表演,我们所演的戏,所唱的内容,都是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的壮剧剧目内容都是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壮剧最大的特色是剧本里的台词大多是用民歌、谚语、俚语,都是脍灸人口的语言,所以群众听起来像听山歌一样。”
田林县文化馆原馆长王福干说:“北路壮剧是我们壮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是受当地壮族群众喜欢的地方戏曲,每年春节还有农闲时节,他们都演壮剧,这是源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喜爱。”
以前,八良屯有个戏班经常唱壮戏,由于耳濡目染,当年5岁的黄志元就学会唱壮戏了,8岁的时候艺师让他出演一个小孩的角色,那时候的他已经能在台上唱得有板有眼。
1980年高中毕业后,黄志元被选进八桂瑶族乡文化站工作,从此与壮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全县有90多个业余壮剧团,仅八桂瑶族乡就有30个。为了辅导好剧团,他多次去到平六村,拜北路壮剧第九代艺师黄芳声为师。白天一起下田干活,晚上学习壮剧唱腔、表情和动作。学会了生、旦、武、丑等各个行当的唱腔、动作、步伐等技艺。后来,他又被多次派往南宁、百色、靖西等地接受培训,为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梨园好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借扎实的壮剧技艺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黄志元成了桂西一名闻名遐迩的壮剧辅导员。还应邀到隆林、西林、百色等地多个乡镇(街道)辅导业余剧团100多个。
壮剧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要改革。黄志元首先从剧本入手,规范剧团表演技艺。他所编写和改编的剧本都严谨规范。在表演艺术上也作了重大改革,唱腔方面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创作和引用20多个曲牌,使壮剧音乐更加丰富。40多年来,经他创编的传统剧目81个,改编剧目65个,移植剧目6个。此外,还创作现代小壮剧8个、小品25个、快板88个、表演唱42个、民歌300多首。充足的剧本库,使农村业余剧团需求得以满足,使十多年来的田林县壮剧艺术节展演剧目更新颖,观赏性和艺术性更高。其中,小壮剧《一双布鞋》荣获广西第五届戏剧总展演剧目三等奖、2002年获中国曹禺小戏创作三等奖。小壮剧《九品官办宴》荣获2003年“中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剧目金奖、创作金奖等5个奖项。2002年,小品《暖流》荣获全区反腐倡廉会演一等奖。2016年他创作的大型壮剧《瑶娘》经专家协助修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资助250万元投排,并完成40场巡演,于2018年8月参加全区戏剧展演荣获三等奖。黄志元还有多部作品在全国、自治区、市级各类演出活动中获奖。
黄志元于2009年被自治区文化厅认定为区级壮剧代表性传承人。2001年任田林县文体局艺术创作室主任至2017年退休。虽然他光荣退休了,然而他退休不退艺,至今仍坚持创作辅导,凭着自己的执着和热爱,四十多年风雨不改,矢志不移,辛勤耕耘。不图名,不图利,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
黄志元能写、能唱、能跳、能导、能演,还会戏剧化妆,会拉二胡。黄志元为壮剧传承发展奉献的42年中,先后在田林县组织发展业余剧团28个,组织恢复业余剧团18个,是历代传承人中发展剧团最多的艺师。他创作的156个壮剧剧本也是历代艺师中最多的,而且已进行分类结集出版9集,这是田林戏剧创作的一大成果,为壮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因其对壮剧发展的突出贡献,2022年自治区把他列为推荐对象,正在申报国家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冬媚 文俊峰)
上一篇:苏瑞波:勤勉履职为民生
下一篇:岳锋:让每个孩子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