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点亮希望之灯
——记坚守乡村教育四十一年的退休教师苏宗益
他,一生择一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的人生;他,热爱教育事业,把所有的光与热奉献给乡村教育。他叫苏宗益,从十九岁至花甲之年,在钦州市灵山县文利镇马达村小学马腾江教学点的三尺讲台上执教了四十一年的老师,今年光荣退休。大山深处,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苏宗益一样扎根并坚守基层的老师,乡村教育才有了希望。
一人撑起一所学校,也撑起孩子们的梦
1980年,苏宗益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高中毕业生在农村如凤毛麟角一般,他也成了当时马达村里最有文化的人。
高中毕业后,苏宗益本可以在县城找一份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但此时,村里小学的符校长来到他的家并诚恳地询问:“苏宗益,你愿意回村当老师吗?我马上就要退休了,咱们村子学校没老师了,你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你要是能来当老师,以后村里孩子们会有更大的出息。”苏宗益沉思着,难以抉择,父母点了点头,一脸期盼地看着他,符校长眼神中也充满着期待。
“好,我愿意做老师,咱们村里的孩子将来都要学知识有文化!”苏宗益斩钉截铁地说。就这样,苏宗益成了马腾江教学点的老师,也是当时村里学历最高年纪最轻的老师,那年他才十九岁。
学校是小学教学点,但也招适龄的学前班儿童。村里的老师可不只是做老师本职岗位的工作,苏宗益既是小学老师也是学前班老师;既是校长也是保安;既是园长又是保育员。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全部科目都是他在教,因为学校只有他一个人。
扎根乡土不畏艰苦,一教就是一辈子
马腾江教学点创办始于1942年,原是简陋的瓦房,条件艰苦,夏季漏雨、冬季漏风。直到2015年才实行改建翻新。而苏宗益却毅然在旧址教书35年,两间简陋的瓦房就是整个校区,墙上的裂缝随处可见,以前经常停电,有时苏宗益和孩子们要在教室里点燃蜡烛才能继续上课。
都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苏宗益像蜡烛,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路,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的梦想之路。“读书改变命运,给予人生更多的选择。只要他们学有所成,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苏宗益说。
当时,村民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只要有老师教就行。苏宗益不这么认为,他必须要追齐城镇、接近县城的教学水平,将来这些孩子才有可能去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才能跟得上新学校进度。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带给孩子们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他经常走几小时的山路搭车到县城参加教育专题学习,请教县里有经验的老师,主动申请去听课。为了带给孩子们更多的体育活动,他自学乒乓球,教孩子们打乒乓球,培养孩子们的运动兴趣。
数十张“教学成绩显著”荣誉证书是镇上和县里对他乡村教学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苏老师,您这些年肯定有机会调走吧?”
“有机会,但是我不能走啊。”
……
苏宗益说,如果他走了,这里的学校就关门了,附近的孩子们就要走上七八里路去邻村上学,以前路不好走,家长务农没时间接送,有些孩子可能就要辍学在家。
从教四十一年,苏宗益已带出600多名学生,有的在继续学习深造、有的早已事业有成。但无论他的学生在哪里,一有机会,学生们都会回村看望他,和他分享在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成功的鲜花是汗水浇灌的,苏宗益收获的成功就是看到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退休后,心里装着的全是学校的事
苏宗益在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四张光荣榜,榜上记录着学生们的就读院校和工作情况。手写的红色榜单,是学生的成绩榜,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乡村教育的坚持与付出。
在榜单上,很多学生考取了理想的院校,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涉及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而最令他开心的,是他的学生中不少人选择了教师这个岗位。武利镇中学、文利镇中学、青塘中学……很多投身到基层教育事业中。
今年8月份,在苏宗益将退休之际,他的往届学生相约一起从外地赶来为他举办了“退休仪式”。现场多名学生代表纷纷发言,感激苏宗益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与付出。
“有了苏老师的无私付出,马腾江的孩子们才有书可读、有知识可学,您一人撑起一所学校,撑起无数孩子的梦想。”
“还记得那年,我在学校玩耍不小心摔断了右腿,是您瘦弱的身躯背起我艰难步行几十分钟村路,将我送到卫生所;后来您又怕我落下课,下班后去我家帮我补习课程,没有您的帮助和教导就没有我今天的美好生活。”
……
学生真挚的话语,是对苏宗益最大的肯定。
“刚到新学校、新环境一开始很不适应,一人同时兼任几门课程,对如何给学生上好汉语拼音压力很大,苏宗益老师了解情况后,主动指导我有关的教学方法。”年轻的苏愉接过了苏宗益手中的教鞭。
苏宗益退休在家闲得不习惯,有事没事经常到学校转转,看看学校水电是否正常、学生学习是否认真、年轻的老师生活是否习惯……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心里装的依然全部是学校的事。(记者 李鹏钧 通讯员 魏靖博)
下一篇:韦建桦家庭:双警家庭 双倍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