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全面展示专利转化运用成果——
发明展现场,中小学生正向参观者展示其发明创造。(赵俊翔摄)
5月24日,以“创新链与产业链共生,人才与城市共荣”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下称发明展)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落下帷幕。在现场,记者感受到,高校院所积极介绍推广最新创新成果,加快推进专利产业化;企业聚焦市场需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创造与转化运用,搭建发明与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青少年作为创新“幼苗”,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奇思妙想,点燃发明创新的“星星之火”……一场发明创新的盛会,彰显了我国澎湃的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
高校院所:唤醒“沉睡专利”
在发明展现场,来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创新成果,让参观者进一步认识到专利的巨大价值。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内涝、径流雨水污染物种类复杂等问题受到关注。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举措。北京建筑大学自主研发了高抗氧化性纳米零价铁球渗滤材料、协同去除径流污染物的渗滤系统等,拥有10余件发明专利。“我们将相关专利进行转化运用,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将水质净化到符合相关标准的水平。”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张紫阳介绍,目前,这项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
“水凝胶作为一种新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传统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较弱,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生章宋衍告诉记者,他所在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的水凝胶复合材料,显著提升了其力学性能,具有强度高、断裂韧性高等特点。去年,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目前,我们正在与企业合作,将我们的水凝胶复合材料应用在3D打印领域,预计不久后便可上市销售。”章宋衍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工作仍存在早期专利向产品转化负担较重、转移转化渠道相对狭窄等问题。对此,参会专家建议,高校院所应提前进行内部筛选、分类管理,为具有潜在价值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多支持,帮助研究团队将科研成果实现初步产品化,并通过相关活动进行预热,从而更好吸引投资,促进“沉睡专利”的有效转化;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更加广泛和精准的创新成果转化对接平台,让企业能够直接检索、对接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时,该平台也应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入驻,为其提供投资机会。
经营主体:贴近需求创新
发明展开幕式上,签约仪式举行,一批创新成果将在燕赵大地实现落地转化;会议厅内,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双向路演对接会火热进行……在这些活动中,大量经营主体瞄准市场需求,加快研发的同时,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小小停车位,关系大民生。“停车难”一直是困扰公众出行的“痛点”。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110余件专利、40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化落地,打造了智慧停车平台。“该平台可将城市中所有的路内和路外停车资源纳入统一管理,打破了各停车场信息‘孤岛’,并通过泊位识别系统和车牌识别算法等手段,提高停车场的运营效率和管理精度。用户只需打开手机应用程序,就能实时查询目的地附近的空闲泊位,并通过车位导航精准驶入,避免盲目寻找停车位。”该公司品牌推广部总监崔道安介绍,截至目前,该企业的智慧停车方案已在全国19个省份、40多个城市落地实施,管理泊位超过60万个,服务车辆超过3000万辆。“此外,我们在运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我们正探索将数据脱敏后进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运用,为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贡献更多力量。”
发明展现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展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为一家电网公司为何携带消防技术参展?“公司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支持‘西电东送’,致力于开发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然而,由于特高压换流站运行能量高且储油量大,一旦发生火灾将影响巨大。”该公司展台负责人黄玉彪介绍,为此,该公司研发了一整套立体消防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创新灭火装备、灭火协同策略等,可大幅缩短灭火时间,提升大电网安全监督水平。“公司已围绕该体系布局专利121件,其中国外专利4件,相关专利获安徽省专利金奖。此外,我们还积极通过专利许可等形式推广创新成果,截至目前,依托该项目新增销售额7.56亿元。”黄玉彪说。
创新不止,运用不停。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主体投身发明创造,致力于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共生,人才与城市共荣”。(记者赵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