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百年戏台今犹在 一曲彩调正悠扬
——鹿寨县四排镇三排村古戏台的故事
村民们在观看彩调表演。
彩调演出。
“咚锵、咚锵……”抑扬顿挫的锣鼓声响起。近日,记者沿着柳州市鹿寨县四排镇三排村平整的水泥路,循声来到一座建成有137年历史的古戏台——三排村古戏台。不少搬着小板凳的村民陆续到来,坐在戏台前等候看戏。有人说它是“活宝”,至今仍在使用。是戏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是代代相传的戏曲文化让戏台永葆青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村民捐资建戏台,戏曲声响彻八方
三排村古戏台由青瓦、木梁、泥砖构成。它毗邻村道,与附近钢筋水泥材质的民房相比格外醒目。记者走在戏台上,木板传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透着历史的韵味。
据鹿寨县四排镇文化站文化组组长黄晓婷介绍,三排村古戏台始建于1887年,于194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77平方米,为六梁八柱、土木结构,四面有弧形飞檐翘角,两侧有三合土护墙,分上下两层。底层为演员化妆、候场区,演员从楼梯上二楼演出,二楼分为主台和副台,梁上有回音板。
据介绍,受桂林等地的桂剧、彩调文化影响,村民在1887年募捐资金,请湖南的工匠修建戏台。戏台建成后,来自桂林、荔浦、修仁、桐木、金秀等地的戏班曾云集三排村。该戏台也成为四排镇当时的戏剧演出聚集地。
“1992年4月,三排村古戏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年来,古戏台承载群众文化生活。”黄晓婷说,锣鼓喧天的戏曲声通过回音板放大,吸引群众前来欣赏戏曲。由于使用多年,回音板扩音功能没有以往好使了。
戏曲有群众基础,戏迷长大成了“男1号”
“好戏开场了!”台下的村民们有的抱着孩子,有的坐在板凳上看戏。此次上台的是表演《花园相会》的三排村彩调队,穿着戏服的演员随着锣鼓、二胡等乐器的伴奏声出场。戏台作为连接演员与观众、戏情与人生的载体,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登场。演员用精湛的唱腔,演绎忠孝节义、世间百态,台下大人、小孩看得津津有味。
10多分钟后,一场戏表演结束,台下的观众意犹未尽。今年52岁的韦玉美女扮男装,是这场戏的男主角。她说,她从小喜欢听戏,长大后通过学习爱上彩调,后来因为工作耽误了一段时间,如今重拾这爱好,加入彩调队丰富业余生活。
今年76岁的三排村村民闭桂姣是戏迷。她说,桂剧、彩调她从小听到老,希望能经常看这么好的戏曲演出。
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与戏曲相伴。今年76岁的廖秉后是该彩调队“男1号”。他说自己小时候是戏迷,1986年,鹿寨县成立彩调队,从100多人中选了30人作为演员,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他通过不断学习,在年轻时就成了彩调队的“男1号”,如今年纪大了,他希望能多带徒弟,传承戏曲文化。
彩调走进校园,让孩子传承非遗文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等,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等角色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三排村彩调队原队长韦自林说,彩调文化代代相传,经改编后也有不少新剧本,但是大部分演员都已是大龄演员。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也开展彩调进校园等活动,做好非遗传承工作。
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戏台。“每逢圩日,群众都自发组织表演彩调等节目。”鹿寨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黄雪勇说,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他们于2022年在集镇建了新的戏台,便于群众演出,也利于群众赶圩的时候观戏。此外,鹿寨县城还建有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场所,每年开展文艺活动上百场,演出的剧目不仅有彩调,还有音乐剧、儿童剧等。从戏台到大剧院,变的是场所,不变的是文化传承和文明生生不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非遗文化。”(全媒体记者 张捷 黄嘉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