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金龙起舞 岭南名城焕新颜
——梧州市金龙巷历史文化街区走笔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5月4日,记者漫步于梧州市建设二路的金龙巷,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诗人戴望舒《雨巷》中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金龙巷又称金龙街,是一条南北长94米、东西宽50米,方石板铺就的街巷,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这里有22座清代至民国初期的民居建筑,最古老的已有300多年,集中在建设路主道及一、二、三巷,占地约5000平方米。得益于地势高的缘故,这些古建筑历经洪涝灾害侵扰、战火侵袭等考验,完好保存至今,成为梧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与建筑遗存,是广西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站在金龙巷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上书“金龙巷”的大牌坊。巷口的一栋小楼屹立在眼前,小楼的主人名叫王卓,今年52岁,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金龙巷。王家已七代居住于此,屋墙还保留有清代方砖。在他眼中,金龙巷一砖一瓦都是自己最温暖的记忆。犹记得童年时候家中贫困,正是邻居们施以援手让他和家人渡过了难关。如今事业有成的王卓怀着感恩之心,将老房子修缮改造成健康惠民服务站,为金龙巷的老人们提供安静的休养之所。王卓说:“这是我对街坊的一份回报,也是一份感恩之情。”
告别王卓,记者沿着石板路走进巷子,抚摸青砖墙上的青苔,端详着斑驳脱落的趟栊门,最后来到了青砖叠筑、紧密相连的民居。“这是典型的岭南风格民居,冬暖夏凉。很多房子设有天井,深13至20米,墙体用青砖砌成清水墙,正门条石为门框,以趟栊门见长。”一旁的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解释道。
趟栊门,是岭南特色的典型传统民居元素,门外屏风门多雕刻民间故事和吉祥纹饰,关键部位用榫连接,左右滑动开启。不关上趟栊,在屋内仍可清晰地看到外面情况,既防盗防护,又通风透气。
“这些民居的建筑元素既充满浓郁岭南风情,又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彭志创介绍。
金龙巷的历史由来,正是人文魅力的源泉。明成化六年(1470年),梧州首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两广总督府。总督韩雍曾统兵十六万驻扎梧州,分三个教场驻军练兵,其中旧城北门附近称北校场。清朝乾隆八年,梧州府副将朱武英将北校场占地建房,改建为官邸区。官宦世家、富商巨贾纷纷迁入渐成住宅群。因朱武英之子朱金龙人缘极好、身怀绝技、名声在外,故将此地称为“金龙社”,后更名为“金龙巷”并沿袭至今。
如今金龙巷的居民们早已与这里的建筑、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宛如古城守护者,守护历史记忆。住在金龙巷71号的彭妙玲已73岁,她回忆道:“以前这里很热闹,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纷纷搬出,现在居住的都是我们这些老人,我们每天与邻居聊天拉家常、回忆过去,挺好的。”
如今,经过提升改造后的金龙巷焕然一新。巷内干净整洁,被花草树木点缀,岁月的痕迹渐渐淡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拍摄留念。目前,金龙巷内共有132户217位居民。这一片有着“梧州的西关大屋”美誉的古民居群,成为当地的历史地标。金龙巷被纳入了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录,展现出梧州作为岭南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更是梧州近代城市发展史的生动缩影。(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麦好明)
上一篇:北海市银海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下一篇:贺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