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出版文化 > 正文

崇左市大新县:相约春天赶侬峒

  • 时间:2024-04-13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游客参与活动。

  

  活动现场的舞龙表演。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每年,崇左市大新县各村屯壮族群众多在春季轮流举办地方方言音译为“侬峒”的歌圩节,相约赏春踏青,聚会歌唱。歌圩上,人们言笑晏晏、其乐融融。

  “昨晚眼皮跳,今天贵客来……”热情洋溢的《迎宾敬酒歌》响起,80多名演员跳起自编自演的蹬荡舞、铜钱舞、竹竿舞,并邀请现场观众互动,将欢乐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3月28日,农历二月十九,大新县宝圩乡宝圩社区文化广场歌如潮,人如海。打腰鼓、山歌、舞龙、舞狮等民俗展演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

  壮族侬峒节主要流传于左江流域的崇左市龙州、大新、天等、江州四县(区)及云南富宁县等,尤以龙州、大新、天等三县侬峒节最具代表性。2021年5月24日,壮族侬峒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有学者指出,侬峒节既是壮族亲朋好友相聚、维系族群关系的民间习俗,也是左江流域多民族交流的重要体现。

  关于左江流域侬峒节的记载,目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大新县恩城岜仰山的明代摩崖石刻所载:“山之上有岩,传有仙骨藏之上,之下有峒,峒有神女与牧童狎玩,人亦不知其为神女也。每年三月仲春,岜仰、江边、佰托等村,男女聚会洞口唱歌娱乐,以庆丰年。”明朝《太平府志》、清朝至民国年间的《雷平县志》《崇善县志》等均对侬峒节有所记载。

  历史的长河,滔滔向前,积淀也传承着那些直击人心的文化基因。如今,侬峒节不断开放兼容着现代元素,在多元融合的节庆中,传颂民族团结心连心的美好心声。

  “我今天把几个舞蹈合起来表演,是为了让场面更加壮观,更加喜庆,更加热闹,让群众和游客近距离感受我们的民族风情。”宝圩乡板价村退休教师、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农廷兴说。

  “会了!会了!哈哈哈!”活动现场,从南宁来的游客朱女士和朋友们一起,学着跳竹竿舞、踩高跷、打陀螺和抛绣球等,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十几个人一起来玩,还带了无人机,拍了好多视频,发了朋友圈。不能来的朋友看到了都很遗憾没能参加。”朱女士开心地表示。

  街道上,游人川流不息;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本地常见的,也有外地客商临时摆卖的,吸引着人们选购。

  “我是龙州的,每年都来这里过节。”在一家本地油果摊前,农女士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帮亲家制作油果。

  “我是安徽的,近几年都来。”另一位独自制作、出售花生糖等甜点的摊主张先生忙个不停。

  在位于大新县城那么路的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挤满了观看山歌擂台赛的群众。擂台赛上午举行,到下午4时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但一些老年群众还未离去,而是分散在附近的树下、屋旁、溪边,三三两两,或哼唱,或低语,或默然。

  各家各户门户大开,迎来送往。客人送上心意礼品,主人拿出好酒好菜,开怀畅饮。道别时,一方说“再来”,另一方说“同去”,往往就这样约定了再次会面的时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寄情于节日的欢庆,不负春光,不负自己,怀着美好的憧憬与希冀,与亲人、友人携手出发。所谓是:

  壮家侬峒人如潮,

  八方亲朋对歌谣。

  君踩高跷侬踏舞,

  愿得年年赛今朝。(记者 陈明桂 通讯员 覃晴 覃斯 文/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404/t20240407_676053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