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歌“唱响”非遗文化
——记百色市首届“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 周长轮
周长轮(左三)与山歌爱好者对唱。受访者供图
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有这样一支汉族山歌队,队员虽然来自不同的村寨,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编唱汉族山歌,在当地的婚宴等场合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周长轮便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66岁的周长轮是乐业山歌协会主席,也是百色市级乡土文艺人才、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业汉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由于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他经常活跃在各个山歌赛事的舞台上,在当地小有名气。几十年来,他热衷于山歌表演和创作,推出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各类主题的山歌作品,培养了不少山歌传承人,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山歌王”
“我们正在婚宴上给客人进行山歌助兴表演,一共有12名山歌手在演唱,场面特别热闹。”3月24日,记者联系到周长轮时,他正带着乐业山歌协会的歌手参加田林县的一场农村婚宴,婉转嘹亮的山歌从手机那头传来。忙完手中的活后,周长轮聊起了自己从小学习乐业汉族山歌的历程。
1958年,周长轮出生在乐业县同乐镇六为村,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唱山歌几乎是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12岁开始,周长轮就跟着当地老一辈的山歌手学习汉族山歌,由于天资聪颖、悟性高,18岁时他就学会了汉族山歌的各种技巧,并系统地掌握了汉族山歌六大部分内容。
乐业汉族主要以山歌的形式叙述大自然的形成、人类的存在、生活生产过程、谈婚论嫁、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由于乐业汉族山歌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方言,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所以深受汉族群众的喜爱,无论是逢年过节、婚嫁喜事,还是日常的生产劳作,不少汉族同胞都能即兴唱起山歌,周长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周长轮的山歌演唱声音雄浑高亢,歌声婉转悠扬,充满亲切的乡土气息。他的歌词内容大多来自农村的生活经历和特殊感受。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参与过当地的水库建设,也有过在水电站工作的经历,基层的工作让他对山歌创作有着更深的感悟。乐业汉族山歌大多是触景生情,或是以物喻人,借人喻物,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歌词大部分是信手拈来,现编现唱,特别考验山歌手的演唱功底。周长轮通过不断地学习、练习,即兴编歌的技巧越发娴熟,达到“开口即唱,一唱成歌,情景交融”的境界,30岁左右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歌王”。
唱歌出名后,周长轮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山歌比赛,并获得了不少荣誉。2010年,周长轮参加中国·贵州·罗甸第二届“高原千岛湖旅游文化节”黔桂两省(区)六县山歌邀请赛获得汉语山歌组男队第一名;2014年参加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山歌协会举办的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两省山歌擂台赛”荣获二等奖……由于在区市级山歌擂台赛多次获奖,周长轮荣获“广西歌王”的称号。
多才多艺的“文艺示范户”
由于山歌唱得好,附近村寨里的中、青年男子陆续向周长轮学习传统汉族山歌,目前“拜师学艺”的人多达40余人。除了唱山歌,周长轮还擅长长号、唢呐、葫芦丝、箫等多种乐器的吹奏,是乐业当地的长号队、唢呐队队长。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山歌,周长轮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家中举办汉族山歌培训班,向本村和附近村寨的青少年免费传授汉族山歌唱法,没有课程时,歌友们也时常聚在一起,以歌会友,互相学习和探讨。周长轮不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还特别热爱山歌创作,曾在《百色诗联》等刊物上发表诗词多篇,所撰写的部分山歌歌词还在征文比赛中获奖。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乐业》一书中,周长轮被列为主要发音人,同年11月被评为“百色市乡土文艺人才”。
近年来,在周长轮的影响下,六为村周边村寨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群众学习山歌、唢呐、唱灯小调等非常活跃,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学员中有一位名叫潘根秀的山歌爱好者,她擅长山歌演唱、民间小调、舞蹈等,在她的带动下,附近村寨的20多名群众也加入了学习舞蹈、山歌、民间小调的“学习班”,文艺氛围越加浓厚。2021年11月,周长轮家庭被评为广西“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户,所在的六为村也被评为“文艺村”。“我会一直唱下去,把我们优秀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山歌的魅力。”为了传播好山歌文化,周长轮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布山歌作品,让山歌随着网络飞出大山。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山歌文化,乐业县成立了乐业山歌协会,将当地优秀的山歌演唱者组织起来,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山歌创作和演唱技巧,促进山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乐业山歌协会的成立,周长轮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培训教学当中,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记者 黄艳萍)
上一篇:韦丽芬:让万千家庭生活更舒心
下一篇:曾俊超:第六届北海市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