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雁江古镇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初建圩市时称上颜。地址位于雁江镇和济村三床屯附近,靠河边开阔平地处。至今留有“垌圩”“巷鸡”“宰牛”“缸瓦”等圩市行业经营地点。当地村民还记得非常清楚细致。
后历遭火灾,遂往下游迁至中颜集圩。地点位于福颜村兰李、安马、拉塘屯附近。因此处隔河甚远,河岸又比较陡峭,再加上没有河滩便于舟船停靠泊货。便迁至今天的龙舟广场附近处,聚圩集市,名称下颜。旧时也有人称为下玄圩。
雁江炮狮节,也在下颜集市成圩时,应运而生。雁江古旧老街,从河边用青石板、砌成一级一级石板阶梯。主要街道有临江街、富兴街、隆靖街、仁慈街、安宁街等。街街有巷,巷中有巷、巷中套巷、巷巷相通,而又巷巷各异。每一条街巷都铺有青石板。雁江人男女老少,都爱穿“木格”板鞋。木板鞋踏在光滑油亮的石板上,会发出“得得”的悦耳声,说木板鞋踏出古镇岁月沧桑交响曲,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二、炮狮的制作
炮狮分文狮和武狮。文狮只做贺喜、祝寿表演所用。因其造价昂贵,用绸缎及金绒线、银绒线等来缝制,很美观逼真,富丽堂皇。不接受爆竹、花筒烧轰,这一点雁江人很明白。而文狮舞动时,很受妇女儿童的喜爱。
制作武狮头部时,先用竹篾扎环底座。并用粗铁线扣紧。头部直径宽约56厘米左右。武狮头顶,还要加扎一个独角,长约18厘米。武狮的眼球、眼眉,要凸显出品字形,越显威武凶猛越好,狮口要宽大,开张向上倾斜。狮口下唇,平底座下倾张开,嘴内深处留个十厘米左右的洞口,有利于舞狮人观察外界。洞口处还扣着一个可以活动的扁形狮舌,全舌要染上红色。两侧耳根处,备留一个洞口,以扣两只狮耳朵。两只狮耳朵大小一样,长约32厘米,稍微弯曲,呈勺子形。底座下扣架有两根短棍,成工字形,用作抓手托臂之便。大量细软的竹篾随模样纵横交编成网状形成狮头骨架。再看看狮头是否端正,特别是五官,一点都不能含糊。武狮制作得好与坏、丑与美,全都在这节骨点上。要认真审看,方可定夺。
接下来就可以贴纸皮了。先用砂纸贴三层,再用牛皮纸贴三层。最后还加贴土砂纸三层,待晒干后,方可上颜料。颜料最好用油漆,水彩颜料次之。等画完涂漆后,必须用光油或酚醛清漆,再涂盖一遍。涂色跟结构形状一样重要。狮头制作得美不美,跟画工的绘画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狮毛、狮尾一律用苎麻丝来制作,将麻丝染成红色,排列粘系在狮口下唇,狮身用八尺长的厚红布或厚花布均可。一头系在狮头底座后背,一头用一节竹筒,将染红的苎麻丝捆成尾巴样,再连上狮身,全狮制作就算完成。
三、雁江炮狮节盛况
雁江炮狮节是一个举城同庆,惊动牵连四乡八寨的狂欢节。随着春节的来临,家家户户都要赶大街办年货。小孩早就闹家里人,要买多多鞭炮、花筒来等待炮狮节燃放。但还没等到炮狮节那天,小朋友已把存放在家里的鞭炮烧完了。
炮狮舞队分为:功夫队、唢呐队、锣鼓队、灯彩队、浪人队。各队人马配合默契。随着金狮舞动,锣鼓唢呐激荡嘹亮。功夫队在狮头面前开路,耍棍术、耍拳术、玩刀枪对打。功夫队的队员,个个健壮威武,随时准备顶替,舞狮头的人力乏退下时,接过狮头舞动。功夫队在收红包利市时,更显神勇。有的主人家,先送给一个小红包,把大红包挑挂到很高、很远的地方。那时,功夫队的人,就用条橙木棍,担肩搭架,叠罗汉人梯,从高远拿下红包利市,看得满街人齐声喝彩,佩服有加。
舞狮队踏着锣鼓的节拍,举狮头舞向炸响的爆竹烟花。模仿着狮子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步态,或左顾右盼,或上下跳跃,或匍匐滚身,或贴身潜行,或急速狂奔,或咆哮怒吼。那样子真是憨态可掬,有模有样,真把人看得流连忘返,心神飞动。
浪人队紧跟在狮子的左右和后面。他们头戴面具,身涂油彩,全部光身赤膊,只穿一条裤衩。手拿着一束龙眼树枝,扭耍着各种各样滑稽逗笑的动作,吸引更多的爆竹、花筒、烟花往自己身上烧。挑逗主人家多多放炮烧花筒。大家口里高喊着:烧呀烧、多烧多发鸿运到。主人家那时会拿出糖饼果酒来慰劳各位舞狮勇士,热情人家还硬喂各位一杯酒,为勇士们助威和增加气力胆魄。有的还要把金狮拉入中堂,到自家的神台前拜贺祝福。有病人的家里,有求嗣添丁愿望的人家,往往请求留下一撮金狮的毛须,搁置在神台,压在香炉下。这样就能心想事成,丁财两旺。
据老一辈人传说,此举非常应验。还有传说 ,舞狮过后,那年就不会发瘟疫,连马牛羊都不会发瘟发病。这显然有点夸大舞狮的作用,但舞狮节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投入,肯定与一些迷信的心理有关,要不,怎么承延了几百年的舞狮节,在雁江长盛不衰。
我们现代人,所感受到的炮狮节盛况,还是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头几年。但在民国晚清时期,雁江炮狮节的活动盛况,尤为隆重。在旧雁江的仁慈街、隆靖街一带,由于聚集着大量铺头商家。金狮从河边一路舞来,能闯到这两街,几乎筋疲力尽、几乎被烧得焦头烂额了。但闯到“复盛”“尧记”“宇聚”这些大铺头面前,看那阵势已让人心惊胆寒。各商铺门前左右,都摆着两三盆通红的火盆。一箱箱鞭炮花筒叠垒在旁边,花筒筑压用的竹筒像人腿那样粗。要闯过那些数一数二的豪商大户们的爆竹花筒阵,舞狮队都得脱层皮。单那些烟硝火药味,已经够呛人。还有往身上扔的串炮、往身上喷的花筒。锣鼓声、爆竹声、叫喊声,震耳欲聋,硝烟笼罩,连对面街门面都看不见。依着花筒爆竹炸出来的火花光亮,烟雾中偶尔见到金狮在上下翻飞。整个舞狮队已乱了套,勇士们只一个劲地冒着烟花爆竹挥臂呐喊。场面真的痛快淋漓。
有一年的舞狮节,狮头被烟花爆竹,炸破烧残得不能用了。一位舞狮勇士,竟拿起一个几十斤重的石臼来充当狮头舞动,令人无不叫好称绝。外地客商来雁江,看过炮狮节后,无不纷纷称道:下颜炮狮节,天下第一绝。可见雁江炮狮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炮狮舞过的那些铺面、街道,鞭炮的纸渣有三、五寸厚。为防火起见,往往都得马上雇人来挑水泼淋。那些被爆竹花筒烧得皮开肉裂的舞狮勇士,即使用芭蕉叶、棕子叶来垫睡,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恢复过来。那些舞狮人,往往很受人尊敬,人们总把他们当作英雄豪杰来看待。
四、雁江炮狮节的今昔演变
雁江炮狮节,也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败的过程。其轨迹是发展于清末、兴盛于民国、衰落于当下。
早在2012年前,县委、县政府紧锣密鼓申报组织打造中国“那”文化之乡时,曾经把雁江的炮狮节、佛手莲花舞、广西打铁第一村等,一起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市、区各级申报。雁江镇政府也提供、呈送有关申遗资料。
雁江炮狮节传承不畅,有很多原因,主要有:制作爆竹花筒用的火药是危险品,现代人不愿冒险;舞狮人员青黄不接;古镇市场生意萧条,失去广大商家客户的资金支撑。
当然,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跟人和社会有很大的关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会在不久的将来,沉睡在右江河畔的这头炮狮,将以一副横空出世的姿态,重振雄风,威武在壮家人生活的山水中。(廖胜政 成志汉)
上一篇:百色德保县燕峒乡歌圩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