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元宵佳节,龙年春节的年味依然浓郁,上下翻飞的非遗龙舞、流光溢彩的非遗龙灯、激情四射的“村超村晚”……各地特色文化品牌在大江南北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屋里屋外齐亮相,只要有烟火气升腾的地方就是舞台。
在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在出圈出彩的欢乐时刻里,知识产权守护着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新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动力,也为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春节贡献着力量。
龙舞跃动报新春
今年央视春晚微电影《争春》中大受好评的龙舞来自“龙灯之乡”重庆市铜梁区,该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舞”,影片中出现的3条大型竞技龙和台下观众手持的200条小彩龙由铜梁区的能工巧匠制作完成。“铜梁龙舞”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灯彩扎”是重庆市铜梁区的城市名片,当地研发的竞技龙被确定为全国施行的正式舞龙竞技规定动作,所制作的蠕龙也被确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比赛专用标准龙具。
“铜梁龙舞”是以龙灯为道具,集舞蹈、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出‘龙’的风采,因此龙舞演员本人特别要有精气神。”年过八旬的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一代代传承人对铜梁龙舞进行“升级”,铜梁龙舞的火龙、蠕龙、草龙、水龙和竞技龙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
拥有绚丽彩扎工艺的龙灯是龙舞的关键道具。“今年彩扎龙灯的销售格外火爆,我们生意多得做不过来,恨不得多长几只手!”“铜梁龙灯彩扎”代表性传承人周彬介绍,铜梁龙灯最难的是表现“龙生九相”,其制作全程人工用精细的竹条扎出龙骨架,再以丝绸绢布裱面,最后还要人工上色描绘,一只普通的铜梁龙灯要有5名熟练工连续制作一周左右才能完成。
“铜梁龙舞”和“铜梁龙灯彩扎”相关产业已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龙”。对于铜梁龙舞和龙灯的未来发展,铜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下大力气打造铜梁龙灯龙舞文化旅游品牌,帮助相关企业和主体扎实开展龙舞剧目版权登记、龙灯相关专利申请和相关商标的规范使用工作。
“龙舞”是我国广为人知的传统祈福活动,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龙舞有几十项,分布在辽宁省、浙江省、重庆市等多个地区,其中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金州龙舞、奉化布龙、铜梁龙舞等不同的表现方式。
龙舞龙灯的每一次翻转飞腾,营造的不仅是欢乐的气氛,更是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传递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农历龙年赏龙灯看龙舞,全国各地活动精彩纷呈:“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在广东惠州开展,汇集全国12个省(区、市)共18个龙舞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长兴百叶龙非遗传承人的演出日程填满了整个春节;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举行“春到万家·龙腾苗乡”龙狮巡游展演,城步吊龙腾跃穿梭;南京的“点亮中国龙·金陵舞龙大会”上,高淳板龙等非遗项目现场展示蛟龙出海、双龙戏珠等造型,透出龙的灵气韵味……
“村晚”再燃烟火气
刚过午饭时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游客和村民已经赶至球场,赴一场由村民自导自演的盛会——“村晚”。今年小年夜,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在榕江县三宝侗寨“村超”赛场拉开帷幕,直至元宵节,比赛和演出被排得满满当当。
“村超+村晚”让过年的快乐加倍。绿茵场上的文艺演出是“村超”足球赛发源地榕江县“村晚”的特色。活动现场,苗族飞歌、侗族琵琶歌、多耶舞等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地方特色文艺节目,伴随着现场数万名球迷和游客的呐喊欢呼,让人激情澎湃。此外,为了激活春季旅游市场,丰富群众的春节生活,2024年榕江县“村超”将“20强赛”安排在了春节长假前后举行,吸引更多回乡观众和游人。
策划周密的“村超+村晚”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提前布局。“我们紧抓网络热点,主动靠前服务,积极精准服务和指导‘村超’相关商标品牌建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发展科科长王堂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村超”网络升温初期,该局就明确专人指导相关知识产权工作,会同榕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榕江县抓住赛事热词,打造“村超”品牌为县域公共品牌,提交包含“村超(牛头图形)”“村超”“村超村晚”等“村超”系列商标注册申请180件。
“依托商标品牌化发展,‘村晚’将为榕江县的经济发展再添一把‘柴’。”王堂耀介绍,“由‘村超’到‘村超+村晚’,榕江县已从‘乐子’中找到了‘路子’。”
不仅是榕江县,在广西柳州、浙江丽水、四川泸州、山西临汾,“村晚”的舞台遍布祖国大江南北。2月初,“村晚”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春节主题重点项目,共设91个示范展示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村晚”展示活动就举办2万余场,约1.3亿人次参与其中。“村晚”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响当当的品牌。
欢乐跳跃的龙舞、色彩绚烂的龙灯以及热闹激情的“村超村晚”,其背后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自信和高度认同,这离不开文旅品牌的打造所带来的助力和知识产权的“护航”。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的传扬将更加稳健有力。(记者姜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