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了70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日前,“太空出差”154天的神舟十六号满载着创新硕果,重新回到了地球家园,标志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叩问苍穹的征途上,科技创新一路相伴而行,推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创新应用连接“两个家园”
如何在地球和“太空之家”两个家园间“架桥铺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以技术研发为抓手,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让“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建设理念在太空中变成现实。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全面建成后进驻的首个航天员乘组,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组成的神舟十六号“博士乘组”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完成了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试)验,不仅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空间应用系统通过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带回了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和材料科学实验样品。其中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共计22种,总重25千克左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项目主管蒋越介绍,我国空间站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能力,未来将会依托国家太空实验室产出更多服务于国计民生的科学实验成果。
“太空种菜”是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另一项任务。神舟十六号航天育种的科技“含金量”进一步提升,种植规模更大,搭载了农作物及林草、花卉和药用植物等136种份实验材料,将为我国培育优质种质资源提供有效助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利用飞行任务开展的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航天技术护航“天外归来”
在神舟十六号平稳重返地球的旅程中,航天技术一路保驾护航。
电源分系统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心脏”,如何保障该系统在返程中持续稳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船与空间站经过分离准备和分离撤离后,还要独立飞行多圈,进入返回准备、返回再入和回收着陆阶段。为了确保各个任务阶段能源的充足供给,飞船配置了舱段间的并网供电功能,可以确保返回过程能量供给的高可靠、高安全需求。
为了把电源分系统这颗“中国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研人员在研制过程中完成了30多个种类、数百个自主器件的装机验证,使新批次电源分系统全面实现了核心器件自主可控。
如何准确追踪确保神舟十六号返回器平安落地东风着陆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二院研制的两部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部雷达负责返回器在黑障区内的跟踪测量,另一部雷达则从返回器开伞后进行测量,为落点预报和返回器搜救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据了解,这两部雷达已连续5次完成神舟载人飞船返回器的回收任务。
回首飞天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着更高层次不断迈进,载人航天成果应用越来越广泛,载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相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逐梦苍穹的脚步将会迈得更大、更稳,奔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记者薛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