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我国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专项部署。国新办10月2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对方案相关情况作出解读。
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效益
“方案旨在通过组织实施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切实解决专利转化运用的源头质量问题、主体动力问题、市场渠道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
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企业成长壮大,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负责人任爱光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做好高质量知识产权组合布局,做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并强化重点产业链上下游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能力。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局负责人方磊说,近年来,中央企业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领域培育更多高价值专利,并引导企业深入挖掘存量专利价值,持续提升专利转化率。
方案提出,“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市场体系”“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工作相关负责人杜墨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体系,支持银行对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研发提供贷款,继续扩大质押登记全过程无纸化办理试点。
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申长雨说,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多措并举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运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近年来,教育部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指导高校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同时,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2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专利达2.9万次,比2020年增长60.2%。
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
申长雨说,我国将进一步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全面盘点存量专利,让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价反馈,并加强推广对接和资源匹配,促进专利高效转化。
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知识产权是一项国际规则,是国际贸易的‘标配’,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是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申长雨说,我国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
据介绍,我国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与32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专利审查高速路(PPH),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还积极建立和推进“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专利布局实现双向增长,中国申请人在共建国家的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23.8%,共建国家在华的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到9.8%。”申长雨说。
方案提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等开展专利推广应用和普惠共享,鼓励国际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开放实施。
申长雨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建设创新之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记者宋晨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