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以智慧美育助推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

  • 时间:2023-10-31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包含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与心灵教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也是让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得到真和善统一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美育来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启迪人的觉悟,唤起人的创造力,可以推动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成果。必须坚持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利用好数字赋能的强大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繁荣广大民众精神家园。

  数字赋能提升美育质效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美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首先,传播媒介的演进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官,审美体验突破传统视、听觉的感官局限,逐步深入心理、情感等认知层面。其次,通过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虚实相融、主客合一的美育空间,使美育主体能够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审美互动,获得更丰富、更真实的美感享受。最后,借助新媒体创新多元的载体形式,美育得以全面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极大地推动了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协同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一体发展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发现、享受审美的乐趣。我们应立足技术,依托信息化硬件载体、融合多媒介符号,构建信息化、科技化的育人形态,打造“五育”融通的智慧教育系统,推动美育工作多维立体化,进一步提升美育的效能与质量。

  美育助推文艺发展的时代意蕴

  纵观中华美育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从传统的“以文载道”到近代的“以文救国”,再到当代文艺“二为”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方针,始终贯穿着“文艺育德”的核心思想,强调文艺是育德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人高扬文艺育德的政治功能,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美育传统相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艺事业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生产、生活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包括民族史诗正剧、文化传承综艺以及人文纪录片等在内的优秀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有效提升了文艺育德的社会氛围,多元化开拓了价值引领的红色文艺形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社会价值多样性、社会思潮多元化等状况,美育工作要注重发挥启迪智慧、浸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理想、凝聚力量的功能,为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贡献。

  智慧美育推进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促进了美育的形式升级与理念重塑,亦推动文艺创作更人性化、生活化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一方面增强了文艺创作“以美育德”的教化功能,催生更多文艺创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另一方面也给美育与文艺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善用各种科技手段建设智慧美育系统,通过构建智慧美育这一“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增强文艺铸魂的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助推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创新发展。

  完善“以美启智”的政策环境,以统一的价值导向引领学校、家庭、社区等全民美育的发展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建设美育课程与教材、改良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了具体路径。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关键在人。必须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培养机制,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线上”“线下”等不同形式的美育师资培训班,制定富有吸引力的引才用才政策,发掘、引进和培养既有良好艺术技能素养,也有丰富育人实践经验的美育人才,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坚持“以文化人”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贯穿于“以美育人”的美育实践。面对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趋势和当代青年人更强调自我个性化的特点,美育工作者在提升智慧美育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必须重视利用自媒体、论坛、网游等虚拟社区,与时俱进更新美育传播策略与教育范式。如运用技术支持“潜入”信息茧房,打造网络舆论的虚拟领袖,通过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和优秀文艺作品,培养青年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念。依托大数据算法聚焦大众生活需求,创作融合娱乐性与指导性的文艺作品,给大众提供正向的精神关怀。

  要从实践中凝聚人民智慧铸就文艺精品,深挖生活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构建文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路径。美育工作不仅要推动文化美、艺术美、自然美全方位渗入民众生活,还须注重发挥美育育人的价值功能。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引领下,牢牢坚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信念,巧妙运用AI、全息影像等技术创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文艺精品;借助科技手段激活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用民间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智慧文创事业,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章燕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10/t20231027_668939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