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 时间:2023-08-19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思想解放中不断打开人类文明进步大门、增强人类文明发展动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拓展通向真理的道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中实现的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辽阔中华大地上孕育形成的中华文明,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累积、聚合、交融,形成独特价值观念、成熟政治制度、无数创造发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屹立于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彰显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在反思中,有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把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原因完全归结为中华传统文化落后,出现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有人甚至喊出“全盘西化”等极端口号。这种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想谬误,阻碍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历史是文明的载体,一年又一年记录书写;文明是历史的血脉,一代又一代无法割断。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但是,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对于传统文化,只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选择取舍,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就能让其获得新的力量、放射新的光芒。看西方文明发展史,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发掘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教权主义,深刻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看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传统文化绝非千年如斯,而是在海纳百川、吐故纳新中日新不已,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这是文明发展的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拿起了真理的武器,民族复兴的伟业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推进,我们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文化繁荣兴盛,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拓展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把我们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决不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坚守好这个魂和根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这无疑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中不断解放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革”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就能促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更新,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华民族由盛转衰,一些人文化上趋于妄自菲薄、精神上陷入困顿被动。没有文化上的自信自强,中华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开展,国家版本馆建成开馆,“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国潮热”持续兴起……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文培元、凝神铸魂。今天,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正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以真理的味道深深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让它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不断彰显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思想方法,同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相互融合、相互成就,激荡起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中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宽广、更深厚的文明底蕴,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华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其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遭遇过许多波折。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我们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走出并不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正确道路。只有立足50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深厚底蕴、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华大地,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二者高度的契合性,推动二者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观,为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是坚持“第二个结合”,在继承历史中创造新的历史、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所在。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必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六个必须坚持”更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历史和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更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高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求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断推进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游人如织,非遗产品广受欢迎,《最美中国戏》《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热度攀升……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得到传承弘扬。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强大魅力,可以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迈向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以今日中国之实践,续写中华文化之辉煌,创造出新时代的理论和制度成果。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深入研究、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对解决未来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时代价值的宝贵资源,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进理论创新。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时代意蕴和表现形式;又要着眼现实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独特标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二者在形式、内容、价值追求等各方面不断从相互契合走向深度融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更具吸引力、影响力、解释力、说服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实践。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比如,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又如,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筑牢了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制度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充分运用我国古代关于国家制度的思想精华和实践成果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宝贵资源,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不断增强制度创新的文化动力,创造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又符合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体现中华文明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的制度成果,不断夯实中国制度优势的文化根基,推动中国制度在实践中更好发挥整体效能、治理效能。

  思想解放开天地,无边光景一时新。“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扬起思想解放的风帆,开启文化创新的航程,我们必将在“第二个结合”中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理轩)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08/t20230816_665179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