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斗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党的教育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软实力”支撑。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必须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事业不断打开新局面。
充分认识斗争精神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发扬斗争精神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事业取得进展的必要之举,是新时代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斗争精神对高校改革发展事业具有多重实践价值。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要发扬斗争精神。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强化斗争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性、战斗性,既理直气壮加强正面灌输,又态度坚决抵制错误思想,敢于触及理论热点问题,敢于回击一些灰色的东西,充分认清各种错误思想的实质和危害,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推进高校反腐败斗争需要加强斗争精神。反腐败斗争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高校要有效运用斗争策略,不断拓展方法路径,深化反腐败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构建以政治监督为基础、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相融通的监督体系;创新对关键权力的制约机制,严格职责权限,规范工作程序,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培育时代新人需要传承斗争精神。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通过对他们深入阐释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打牢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根基,用斗争精神武装头脑,才能把牢斗争的正确方向,在多元思潮的碰撞之中敢于亮剑、勇于斗争,在各种困难挑战面前始终做到头脑清醒、信念坚定,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地接续奋斗。
深刻领会斗争精神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时代要求
将斗争精神融入高等教育事业,既是对光荣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也是破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的重要武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各种新机遇和新情况,时代和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将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改革发展事业也有了新内涵。
心怀“国之大者”,以斗争为牵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变革了传统学习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直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面临的全新挑战,切实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内涵式发展为基本方向,瞄准国内外科技前沿,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持续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以勇毅斗争力破陈规窠臼,全力推动改革发展。
牢记“党之大计”,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面对重任,高校必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迎难而上,自觉担当,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立足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最集中的交汇点,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遵循治校办学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担当作为、敢战能胜,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奋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切实把握斗争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
将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具有重要意义,要从理论教学、文化浸润、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斗争意识、坚定斗争意志、淬炼斗争本领。
用理论教学提高斗争意识。高校要及时回应青年学子的理论关切,教师要在学懂弄通斗争精神的基础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讲解传授,并善于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融于各学科教育之中,通过理论授课、专题讲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等途径,让学生全面了解斗争精神的基本内容,提升斗争意识,筑牢思想根基。
用文化浸润坚定斗争意志。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要善于把斗争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渗透到各类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斗争精神传统转化为厚重的文化滋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切实领会斗争精神的实质。以富有斗争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塑造学生不惧困难、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斗争意志。
用实践活动淬炼斗争本领。提高学生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能力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高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遗址、开展假期调研和支教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使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强化对斗争精神的认知,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斗争精神的领悟,磨砺斗争本领。(金飞 作者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下一篇:“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