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历时12年研究实践,中小学法治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区推广
一体化协同培育法治思维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
“同学们要牢记不要相信网络上、手机电话的诱惑,不要轻易向陌生账号转账,更不要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
“未满16周岁骑电动车的行为属于交通违法行为。”
……
最近,在南宁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操场大屏幕上,连续滚动播放着多项法治和安全知识的宣传要点。作为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成果项目实践学校之一,法治教育早已融入该校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
据了解,为全面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自2010年开始,南宁师范大学先后受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教育厅、博白县委县政府、东兴市教育局等有关党委政府部门的委托,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玉林市博白县、防城港市东兴市等县市区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综合改革实践。三学段衔接,四维度协同,五要素融合,课题历时5年研究和7年实践检验,涉及中小学校1000多所,探索构建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法治教育改革创新。
2022年,该成果被自治区教育厅列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区优先推广。
三衔接 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该课题负责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令辉认为,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该一体化推进。课题启动初期开展了大量调研,发现中小学的法治教育各学段没有很好地衔接。
一体化如何开展?课题组在“三学段衔接”上开展了大量探索。
首先是充分利用教师国培、区培和思政教师集体培训等机会,开展中小学教师法治教育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构建法治教师共同体。教师们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培训、共享资源等,了解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法治教育任务、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等,形成整体性的教学思维。
其次是根据各年龄段学生法治教育的任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全学段的衔接。如在小学一、二年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懂得基本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社会公共规则等;小学三、四年级重点讲纪律,违反了学校纪律要受处罚,遵守纪律可获表扬,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的强制性;初中一、二年级则开始讲法律的权利,法律保护青少年的成长,生命权、健康权、教育权等都是法律赋予人的权利;初中三年级和高中,就要讲法律义务了。“我们希望学生到高中后,能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即在学习和生活中,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物的准绳。”曾令辉说道。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成长的法治教育目标,课题组和教师们依据中小学法治教育规律和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共同开展了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法治教育知识链、能力链、价值链的研究,探索形成贯穿三学段的知识链21个、能力链18个、价值链15个。
四协同 多方合力护佑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只有多方协同育人,才能巩固法治教育成果。
“学校一直在探索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搭建起家校社联动的育人网络。”南宁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唐秋生向记者介绍道,针对不同主题,学校会邀请来自公安、检察院的法治副校长和社区党委书记等相关人员,为学生开展主题宣讲、模拟法庭、法治辩论等活动,将法治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学、德育思想、文体活动、心理教育等相融合。如今,该校每个月都会安排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有国防安全、交通安全、防黄赌毒、防网络诈骗、防拐骗、心理健康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场域课堂”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课题组还协同一线法治课教师、法治副校长、家长委员会等开展实践,编写出版了《法护童年》《法护青春》等涵盖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的系列通俗读物。
这些读本用漫画和案例分析让法治教育小故事进入学生和家长们的生活中。记者翻开一本《法护童年》,看到有“诚实守信学做人”“明礼守纪善待人”“孝亲尊师讲美德”“诱编上当需谨慎”“公共安全需防范”等众多章节,每个章节都有漫画、配文、学习目标、案例讨论等内容。《法治教学案例》则记录了一个个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及老师们的辅导策略。12岁的小覃在学校经常偷拿同学的东西,老师深入了解他的情况后,发现小覃的不良行为和家庭有很大关系。老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班级环境熏陶等努力,小覃最终改掉了坏毛病,重获同学的信任。这样的案例和故事,不仅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对各校老师和家长们也是一种启发和触动。
近年来,在地方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课题组先后在1037所中小学、110个社区、5万多个家庭开展法治教育,直接受益中小学生近20万人次。依托开发的“中小学法治教育网”和“遇事用法”微信公众号,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时时互动交流机制,开发网络法治学习资源600件,互动近10万人次。创建起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和网络为重点的“四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五融合 知行合一培育法治素养
一个人的法治素养,体现在其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上。
课题组认为,一个人有了明理认知之后要去遵守,带着情感、意志力和信仰,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为此,各实践学校纷纷改进教学方式,把法治教育与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将日常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让法治教育深入课堂,渗透到各项活动中,积极探索构建起“知、情、意、信、行”的“五要素融合”教法,引导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经过7年实践,课题组发现在1037所实践学校中,学生法治意识显著增强,违纪违规数量明显下降,尤其是边境地区的中小学生,能自觉抵制和远离黄赌毒。一批学校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内心更尊重法律了。”这是南宁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三学生卜子钰学法最大的感受。她表示,人要有底线意识,那就是要守法。在该校校长唐秋生看来,多年扎实开展法治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学风变好了,学生的自律意识、精神风貌等都有很大提升,体现在学业上,学生学习效果总体呈上升趋势。
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小学校长林东明介绍,近几年,学校在协助县委、政府抓禁毒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该校有4000位学生,背后的家庭成员就有1万多人。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推动禁毒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屯,提升了家长的守法意识,当地群众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
据了解,在全国性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题组还面向湖南、四川、河北等7个省的50所中小学作经验推广。随着该课题被自治区教育厅列入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重点推广项目,相关成果将辐射推广到更多的中小学校。(关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