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出版文化 > 正文

河池市东兰县:千年铜鼓奏响文旅新乐章

  • 时间:2024-03-08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中国铜鼓之乡东兰猴鼓舞。

  

  南丹铜鼓欢歌。

  

  东兰县金谷乡牙能村铜鼓坡会。周军伊/摄

  

  南丹白裤瑶铜鼓阵。

  

  外国游客学习敲铜鼓。梁素芳/摄

  

  2月24日,东兰县长江镇2024年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板隆蚂?山歌节上的铜鼓表演。 龙 颖/摄

  核心提示

  2012年12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复设立。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最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榜上有名,这是广西目前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十年来,自治区和河池市坚持守正创新,扎实做好铜鼓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推动铜鼓文化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将铜鼓文化融入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保护区有传世铜鼓1458面,占世界铜鼓藏量2400多面的一半以上;壮族铜鼓习俗、壮族蚂?节、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瑶族祝著节等铜鼓相关习俗、节庆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成非遗场馆125个,未成年人非遗传承基地31处,有多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优秀案例……

  做好铜鼓文化传承

  铜鼓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物,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技艺和习俗,针对这一特点,河池在开展铜鼓收藏、建设传承基地、推动习俗传承上狠下功夫,取得显著成效。

  走进河池市东兰县长江镇兰阳村村民韦真礼家,只见房间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铜鼓,色彩深沉,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与厚重。“铜鼓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作为壮族铜鼓习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不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流失。”韦真礼说。

  近年来,随着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不断推进,当地铜鼓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民间铜鼓收藏者越来越多,其中民间收藏和使用的铜鼓有1388面,占河池市铜鼓藏量的95%,有力夯实了“世界铜鼓之乡”的基础。

  “咚咚咚、咚咚咚……”放学后,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热闹起来,孩子们敲起铜鼓,开始每天的课后训练,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王尚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0%以上,学校结合白裤瑶民俗文化特点,开设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等特色课程,推动非遗走进校园。“学生平时安排有铜鼓训练,学校运动会、重大节庆活动都有打铜鼓的节目,铜鼓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校长覃玉先说。

  从南丹县到东兰县,不少中小学设立了铜鼓兴趣班,一些学校还建成了壮族铜鼓·蚂?习俗文化展示厅、铜鼓文化展示馆、非遗兴趣小组等,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铜鼓文化的魅力,推动铜鼓技艺弘扬、创新和发展。

  在金谷乡牙能村,几十面铜鼓摆阵,秀起七锤敲鼓技法,鼓声震天;在长江镇红水河口处,上百面铜鼓齐擂,万人山歌对唱,热闹非凡……春节假期,东兰县红水河沿岸各乡镇群众欢聚一堂,搭起鼓阵,喜迎新春。

  近年来,河池市积极推动民间传承铜鼓习俗,铿锵的鼓声重新在无数村寨和社区中响起。以东兰县为例,除了每年春节、“三月三”等重要节日擂起铜鼓外,还在长江、巴畴、金谷等8个乡镇常态化举办“月月铜鼓会”,铜鼓习俗热潮不断。

  “2021年至2023年,全县开展‘月月铜鼓会’60余场,参会展示铜鼓2000多面次,参与人数约110万人次。”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马方康说。

  开发铜鼓文化产业

  在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河池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生产制作、功能开发等举措,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活态传承,赋予铜鼓文化崭新的生命力。

  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花竹帽广场,耸立眼前的是一面直径6.68米、重量50吨的巨型铜鼓,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枚“世界最大铜鼓”由环江人韦启初、韦启参打造,已成为河池铜鼓铸造生产的代表之作。

  韦启初、韦启参两兄弟是河池铜鼓制造的“领头羊”。“最初,韦氏兄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利用传统沙模工艺实现量产,使铜鼓铸造工艺得到复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潘吉祥说,近年来,韦氏兄弟深入研究,推动铜鼓铸造技术不断创新,器物形态的铜鼓发展形势喜人。

  东兰县铜鼓铸造技艺也日臻成熟。该县传承民间铜鼓厂所生产的铜鼓在造型、装饰纹样、音色音质上与古铜鼓相差无几。据统计,该厂平均每年出厂铜鼓5000多面,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传统的铜鼓音调简单,主要承担伴奏功能。东兰县音乐铜鼓的制造者谭安益、牙运永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让铜鼓可以演奏不同的乐曲,与更多乐器合奏,铜鼓的音乐功能获得进一步开发。

  高音清脆明亮,似泉水叮咚;低音浑厚低沉,如春雷鸣动……2019年8月,在第20届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暨“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文艺展演上,河池音乐铜鼓作品《粘膏树下铜鼓声》闪亮登场,古老悠扬的鼓音配合原生态民族风情赢得满堂彩。

  “音乐铜鼓的生产和演奏前景看好,东兰县正致力于生产更优质的音乐铜鼓,培养更多善于弹奏音乐铜鼓的人才。”马方康说。

  除了实用型铜鼓,河池的工艺品铜鼓也蓬勃发展。韦氏兄弟旗下的铜鼓铸造厂以铜鼓元素为主研发了一批小铜鼓,作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出售,颇受市场欢迎。

  妇女穿“蓝衣服”,男人着“黑唐装”……随着铜鼓习俗节庆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传统服饰成为节庆活动的“正装”,带动传统服饰复兴,传统服饰产业悄然兴起,产销两旺。

  发展铜鼓文化旅游

  旅游综合带动能力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河池市坚持“铜鼓+旅游”发展思路,通过打造铜鼓元素景点景区、举办大型铜鼓文化旅游节庆、开发铜鼓文化旅游线路等举措,让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迸发新活力。

  位于东兰县的红水河第一湾畔,屹立着一个金黄色的铜鼓型建筑,由世界最大的钢筋混凝土“铜鼓”和环状玻璃栈道组成,造型别致,巍峨大气。这就是红水河第一湾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铜鼓玻璃观景台,建成开放后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景点,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打卡。

  “铜鼓玻璃观景台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站在观景台上看风景更是美不胜收,群山触手可及,水湾尽收眼底。”来自重庆的游客王女士登上铜鼓玻璃栈道,对眼前的奇观啧啧称赞。

  东兰县将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投资1.8亿元建设巴畴民族风情村,厚植铜鼓、歌圩等非遗文化元素,命名铜鼓路、歌圩路等街道。2022年11月,巴畴民族风情村获评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风情村积极利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赛铜鼓、唱山歌等非遗展演活动,吸引周边及外地游客前往体验,带火了乡村旅游。

  鼓声、歌声,笑声、掌声,众声交织,一片鼎沸……2023年4月18—19日,第二十一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在天峨县举行,《瑶族猴鼓舞》《铜鼓舞》《毛南族民歌“迎客歌”》等非遗大戏轮番上演,吸引不少本地观众和外地游客观看。

  “铜鼓山歌艺术节的持续举行,让铜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也给举办地带来了客流和消费。”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韦鸿臻说。

  “咚咚咚、咚咚咚,大年初六铜鼓喧,二月新春庆佳节!”今年正月初六,在东兰县隘洞镇同乐村和长江镇兰阳村,“蚂?文化旅游节”系列民俗活动隆重举行,当地人穿上节日盛装,齐敲百面铜鼓祈福,游行祭蚂?,吸引两万多人到场参与体验。

  来自广东的黄先生说:“我在网络平台上刷到广西铜鼓的视频,今天能近距离感受铜鼓表演,感受众多非遗项目的魅力,收获匪浅!”

  河池针对广大游客的需求,推出了“铜鼓文化非遗体验之旅”,即从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出发,游经铜鼓之乡东兰县、白裤瑶聚集地南丹县、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最终抵达刘三姐故里宜州区。目前,这条线路已成功入选全国20条市场前景好、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我们将深入总结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继续夯实非遗保护基础性工作,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广西非遗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更好助力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欧余军说。(记者 许丹婷 通讯员 李志雄 何云飞)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403/t20240308_674821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