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壮族织锦技艺“走出去”
——记自治区级乡村工匠李素英
近日,记者走进崇左市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小区壮锦世家工作室,看到一位织娘正坐在织锦机前细心地交织经纬线,她就是龙州县第二批乡土人才、崇左市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英。2023年,李素英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乡村工匠”。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色彩斑斓、图案生动,寄寓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作室内,织娘们手中的梭子,犹如画笔在画布上挥洒自如,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织在锦布上。排列整齐的丝线缠绕在竹条上,织锦机上的壮锦图案各异,红白相间、蓝白相间、黄紫相间……色彩搭配比传统壮锦的黑白配更为清新,更新的丝光棉线让壮锦在光照下焕发光彩。传承和创新,在她们的手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非遗产品要传承下去,就必须有市场。“过去织锦只是自产自用,产品少,花样少,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李素英说,“我们经常思考如何改良壮锦产品才能让壮锦更适应如今的市场需求、让年轻人喜欢。”
2019年,李素英远赴杭州、上海等地,学习现代纺织技术,了解市场。回来后,李素英毅然决定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结合崇左壮族文化的特色元素,丰富壮锦图案、色彩、样式,研发出围巾、衣领、袖口装饰等新产品,尤其是将壮锦装裱成为屏风、艺术画等,更是把壮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高度彰显出来。2020年新推出的挎包、香囊等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大女儿是李素英的骄傲,她从母亲手中接过了传承的丝线,并带来了许多新奇的想法。“我的大女儿负责外宣和展览方面的工作,展览的同时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做法,不断思考如何创新。”李素英介绍,近年来壮锦参加的展览都由大女儿一手策划,包括玩偶的外形、壮锦摆设的技巧,都充满了大女儿的巧思。
壮锦产品经过创新,订单越来越多,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年产量1000件,年销售金额60万元左右。“如今壮锦不仅只有本地老百姓购买,它远销海外,泰国的顾客就很喜欢壮锦。”李素英说。
工作室的织锦机上,几位织娘正在赶制顾客定制的壮锦,李素英不时上前指导。“现在很多学员和我一起赶制订单,看到她们掌握织锦技艺,我也很欣慰。”李素英说。她将制作工序拆分,积极发动工作室所在地的群众一起制作。“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熟知壮锦技艺,多一个人了解,就多一份传承,就能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李素英谈起她热爱的壮锦事业,充满了信心。
李素英的努力,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壮锦世家工作室已开展壮锦技艺培训织工40人,其中脱贫户群众37人,就业后可实现人均每年增加收入3500元至10000元。
“我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加入壮锦传承队伍,共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李素英告诉记者。(记者 刘鹭 实习生 伍阳春)
下一篇:廖彩建:热心公益乐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