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广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经验

  • 时间:2024-01-13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原标题:

  四案例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

  广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经验

  

  河池市宜州区利用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全过程支持桑蚕产业价值链,助推蚕农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图为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桑蚕示范区核心区。韦克文/摄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要落实规划、扎实推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广西聚焦“三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在实施产业帮扶、推动就业增收、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原创减贫和乡村发展典型案例。

  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年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正式发布,广西有4个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分别是:全过程支持桑蚕产业价值链,助力蚕农可持续增收致富——河池市宜州区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案例;构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 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巴马瑶族自治县金融改革帮扶案例;就业“小车间”撬动乡村“大振兴”——天等县就业帮扶车间案例;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帮扶案例。

  据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各国减贫成功实践。入选案例将被收录到《全球减贫案例集》当中,为世界各国关注减贫的机构和人士提供减贫模式和实施方案。

  世行资金项目 助力桑蚕产业

  “自从加入合作社,有专业技术指导,提升了养蚕技术,平时销售蚕茧的收入加上年底分红,全年收入达到4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河池市宜州区旺腾合作社社员卢秀萍高兴地说。

  旺腾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小蚕共育,刚开始因缺乏资金成本加之技术经验不足因素,合作社发展缓慢。2019年6月,该合作社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外资项目发展中心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世行片区项目”)合作社发展基金支持,建成了1870平方米的小蚕房和420平方米的大蚕房,同时引入先进设施设备,提升了养殖技术,年产值由2019年的44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90万元。

  在宜州区,近年来培育了多家像旺腾这样产业发展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大的合作社。近年来,宜州区抓住“东桑西移”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桑蚕产量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县域第一。宜州区蚕茧产业能得以快速发展,除了本地的发展优势和努力,世行片区项目给予该区桑蚕产业价值链全过程支持功不可没。

  为解决采摘完桑叶之后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世行片区项目通过支持桑枝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利用桑枝提取药品原料的加工企业,挖掘桑枝附加值,支持赠款资金600万元,帮助打造智能化生产线,每年可加工1.65万吨桑秆,实现桑枝的循环利用。通过桑枝回收可为蚕农每年再增收1500多元,惠及农户4700多户。

  此外,为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世行片区项目通过赠资支持丝绸企业460.5万元,撬动企业自筹资金1100万元,建成产能和效率更加高的全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每年收购合作社和蚕农的鲜茧达4000吨,直接带动3000户农户增收。

  在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下,宜州区种桑养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以粉碎桑枝为基料的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缫丝和绸布加工企业、利用桑枝提取生物碱企业,通过开展种桑养蚕、桑蚕种养技术培训、丝绸生产加工等富有成效的工作,产业价值链得到延伸和强化。目前,项目支持的合作社、企业以及辐射农户创造的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78亿元;通过桑蚕产业链全流程联农带农,助推1.8万户蚕农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构建“信用桥梁” 提升乡村治理

  时下,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内的巴马赐福湖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小镇进入旅游旺季,游客来了一波又一波,当地餐饮业、民宿、农产品销售等生意火爆,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平林村是巴马“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的发源地,通过实施“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2020年以来,该村通过利用信用贷款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经营收入35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近年来,巴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领域设置衡量信用标准,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政村、乡(镇)建立契合乡村振兴考量的信用指标体系,将农村金融改革与社会治理相融合,通过信用体系评级赋值,把差别化金融支持、公共服务与信用积分挂钩,通过树立“评分越高信用等级越高,越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的正向机制,引导农户摒弃“等靠要”思想,破解“越扶越懒”等社会治理困境。

  截至2023年,该县已评级农户6.33万户,全县有10个乡(镇)、109个村(社区)以及36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含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参评。自2017年以来,已授信农户1.1593万户,授信金额12.5亿元;授信行政村109个,授信金额3.27亿元;授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0余家,授信金额3.92亿元,已累计发放3.9万笔共24.08亿元信用贷款;2016年至2023年10月,全县累计向1.3024万户群众发放脱贫小额信贷,共计9.74亿元。

  该县探索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支持,2018年以来累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小额信贷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猪、牛、羊、食用菌等20多种产业。在金融的有效支持下,2020年底,全县57个贫困村、6.51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0058万脱贫户实现产业覆盖,覆盖率达97.98%。

  该县109个行政村(社区)均建立村规民约、均成立党群理事会开展村民自治,累计评比“最美媳妇”“最美孝子”等2000多人,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优秀典型,巴马燕洞镇交乐村等多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那桃乡平林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就业“小车间” 托举“大民生”

  “我们小区成立了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村人口、脱贫人口、残疾群众就业,我们夫妇二人就在帮扶车间上班,从事简单手工制作,月收入合计超过3000元。”家住崇左市天等县龙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居民梁太岗说。

  梁太岗和妻子均患有残疾,身体多有不便,2019年,他们夫妇二人一同进入龙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内开办的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上班有了稳定收入后,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天等县地处大石山区,县内土地资源匮乏。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劳务输转是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为解决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近年来,天等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作最大政治责任,把稳就业当作最大民生,用足用活各项帮扶政策,围绕“多方联建、多方布局、多方保障、多方受益”思路,坚定不移地培养、发展和提升就业帮扶车间,努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真正实现就业和顾家两不误。

  目前,天等县帮扶车间增长至338家,形成“一园两区三带九街”的发展格局,累计带动群众就业2.23万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8023人。实现了车间数量只增不减、务工数量只增不减,探索形成立足优势、符合实际、精准高效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天等样本”,实现以“小车间”撬动乡村“大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在县内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周边、校园附近、乡镇街道等地方,创造性地布局打造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让群众方便务工、让企业方便招工、让政府方便管理。目前,在县城及乡镇人口较为集中区域建设9条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已进驻86家就业帮扶车间经营,让群众通过就业实现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

  电子束保鲜技术 赋能芒果发展

  有着“中国芒果之乡”之称的百色市,2023年芒果种植面积近140万亩,带动40万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芒果已成为老区人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百色始终积极扩大水果种植规模。随着产业快速发展,芒果等水果产量逐年增加。农产品集中上市后,引发价格较大波动,甚至是产地滞销。在缺少经济有效的保鲜技术情况下,水果产品在上市销售过程中损耗大、农户议价空间小,易造成增产不增收、果贱伤农的现象。

  为助力百色水果产业丰产又丰收,中国广核集团在定点帮扶百色市凌云县和乐业县过程中,联合百色学院开展了芒果等10余种农副产品电子束保鲜工艺研究,创新研发农产品电子束保鲜加工综合工艺,于2020年在中国—东盟(百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产业园区建成投运我国首个农产品原产地电子束保鲜示范中心,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产研融合的“在地化”。产业园区内配套有万吨级冷库和快递物流中心,可在园区内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后端全配套。

  电子束技术作为一种多用途的高新加工技术,可提供保鲜、灭菌等服务,是农业产业加工增值的重要环节。项目的建成吸引了当地从事芒果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促成园区内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的聚集发展,补齐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贮存—销售”产业链,项目产业协同优势和集聚效益开始显现,推动当地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业转型升级。

  目前,该项目已为百色及周边200公里范围的农户提供服务,使猕猴桃保鲜期由40天延长至100天以上,芒果储存坏果发生率下降30%—50%,有效延长芒果等特色农产品保鲜储存时间。项目受益农民超过9000农户、3万余人,同时有效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业新增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务工增收。(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邓祖体)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zbgx/202401/t20240110_672500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