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兴业县走出了一条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文化铸魂惠民路子
文化繁荣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兴业县文化地标——兴业县文体综合馆鸟瞰。
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景区游客如织。
鹩剧《震声出征》剧照。
11月25日,位于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景区游客如织。日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公布2023年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兴业县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景区榜上有名,引来了一波波游客前来打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兴业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如何厚植文化自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塑形铸魂并重。”兴业县委书记陆金学表示,近年来,该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用好兴业红色资源,以文塑城提升城市品质;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内外兼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文化铸魂惠民路子,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奋进力量
山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山下,震声楼倒映在一泓清泉中。作为中国传统村落,龙潭村有龙潭山庄、古荔枝树、同心湖等风景,但人气最旺的还是景区核心景点桂东南抗日武装游击区办事处旧址震声楼。
只因往昔峥嵘令人追思。爆发于1945年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是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起义之一,是广西继百色起义之后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武装起义,在广西革命斗争史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广西革命斗争历史上一部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震声楼前的主题雕塑基座上,刻有一列列烈士名单。“名单共308个名字。为了革命理想、民族大义,他们长眠于此。”景区解说员卢子成说。
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兴业县投资1.8亿元,结合龙潭田园风光,全面升级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景区。今年5月,景区升级改造完成,震声楼、龙潭山庄等一批古建筑得到修缮,龙潭红色历史陈列馆、红心广场、乡风文明馆等一批场馆建成,并配套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推出集观光、展览、研学、红培等功能于一体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大批各地游客。
看着游客在震声楼前争相留影,龙潭村党总支书记覃举感慨万千。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配合景区建设全力打造“红色村庄”,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在覃举带领下,龙潭村不少村民成为景区的义务讲解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前行路。”覃举说。
在兴业,因红色文化资源迎来蜕变的不仅龙潭村。坐落在葵山脚下葵阳镇葵联村榜山屯始建于明朝,村里至今保留有古宗祠、历代名人故居、古巷、古书室,以及古封诰牌、赠匾、石刻题词等。该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兵马第,曾经是桂东南兴业抗日武装起义葵阳支队指挥部旧址所在地。去年“七一”建党节前夕,该县修缮屯中的古宅建成集领袖家风、先贤家风、革命家风、当代家教、家风流长等于一体的兴业县家风馆。今年10月18日,以“兴清风 创廉业”为主题的兴业清廉馆在该屯建成开馆,迅速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清廉教育学习的打卡地。
活化乡土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涵养文明乡风
强化文化赋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兴业一直在持续发力。
自治区级非遗鹩剧,在兴业县各镇均有流传。近日,在该县葵阳镇泉江村的田园大舞台上,《震声出征》《一脉豪气传后生》等新创作的精品鹩剧上演,引得台下群众拍手叫好。“田园大舞台去年建成,鹩剧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你看,孩子们也围过来听了。”泉江村党支部书记彭广绵说。
有舞台就有精彩。兴业剪纸是玉林市级非遗项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该县城南小学便有一堂“剪纸公共课”。近日,在该校校长、剪纸传承人梁嗣银带领下,学生们拿起剪刀,折叠、旋转、下剪,不一会儿,福字、窗花、十二生肖等精美图案便一一呈现。“孩子们还经常走出校门,开展非遗展示、非遗研学、剪纸送祝福等各类剪纸活动。融入社会和生活,剪纸这门技艺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梁嗣银说。
兴业县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17项、县级非遗项目20项。如何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这些活化的历史文化资源?
据悉,为增进民生福祉,近5年来,兴业县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共投入5.7亿元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2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兴业县乡风文明馆、耕读书社等一批文化阵地,形成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培育民间文艺团队200多支,专兼职演职人员2000余人,成立13个文艺家协会,会员近500多人,每年全县开展“村晚”100多场,惠及20万人次以上,让曾经式微于互联网时代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活起来”。
乡村文化繁荣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新风貌。目前,兴业县有全国文明村镇1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7个、文明镇4个、文明村9个;市级文明镇9个、文明村36个、文明单位18个;县级文明村154个、县级文明单位29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93.4%。
城乡一体推进 “项目为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作为玉林撤地设市时的新建制县,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缺乏一直是兴业县的短板。该县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全力补短板强弱项。
兴业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几经毁建,是广西仅存的9座文庙之一。2020年,兴业县多方动员,筹集资金800万元修缮文庙。严格按照“四保存”的要求: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从而做到修旧如旧,在青砖古瓦中赓续兴业县的千年文脉,并承载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
今年国庆假期,位于兴业城区的兴业县文体综合馆人气爆棚。国庆前夕,历时3年建设的综合馆开馆暨“情满中秋 喜迎国庆”全民欢乐节启动,美食一条街、音乐会、篮球赛、鹩剧演出等文艺文体活动吸引数万群众前来。
据悉,该馆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面积约65亩,总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从空中俯瞰,“三圆一方”组成兴业的地标性建筑,该馆集兴业历史与艺术、文化传承保护与交流、休闲娱乐活动于一体,因其造型美观、专业而完善的设施设备,成为兴业城区的新地标、群众的网红打卡地。
“这是咱们兴业文化的新地标。这里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以后可以到这里打球、看书,真是太好了!”市民李祖品开心地说。
历史文化和旅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兴业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曾小坚介绍,近年来,该县以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先后完成《兴业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兴业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厘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同时,投资3.5亿元重点实施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旅游基地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兴业县文体综合馆工程、综合性生态观光茶园等文旅产业重点项目,着力拓展历史文化旅游、山水旅游、节庆旅游、清廉文化旅游、夜间旅游等文旅业态,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接待游客315.84万人次,旅游消费达25.8亿元。(记者 邓盛龙 通讯员 何少凤 何富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