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践行生命至上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时间:2023-11-15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一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命关天”等观点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理念的科学内涵,践行生命至上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对学生身心健康负责的态度,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使学生积极拓展自身生命的长、宽、高,提高生命质量和提升生命价值,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生命认知教育

  延长自然生命的长度

  自然生命是个体在生物学层面的肉体生命,因为具有唯一性、脆弱性、有限性、独特性等特征而显得弥足珍贵。教育是直面自然生命、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之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课堂讲授、情景体验、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生命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将对死的恐惧与痛苦转化为对生的敬畏和珍惜。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以人类破坏环境遭到大自然反噬的案例为素材,引导学生尊重一切生命存活和发展的权利,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践行生命至上教育理念,还应与体育、劳育、智育等紧密结合,体现在教育的日常实践之中。要开足开好体育类课程,创建体育类社团、举办体育类竞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保障每天基本的体育活动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身体素质。不断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加强日常安全隐患知识、突发灾害应对技巧、应急救护知识等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指导学生增强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能力。

  完善生命关系教育

  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

  社会生命是指社会互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的生命联系。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教育的目光不能总是盯着花园里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墙角处不起眼的苔花”。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困难,从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指引和帮助,使学生感受到关爱,愿意信任并亲近教师,形成师生关系的双向奔赴。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生命,理性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冲突,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生命影响深远。要密切家校联系,教师及时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反馈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形成双方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对学生的精准了解。通过“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做好孩子的生命楷模,建立双向平等的沟通机制,运用合理关爱、情感美育等方式,把良好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增强信念信心。

  聚焦生命价值教育

  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践育人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体验,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校园内组建学习互助小组、朋辈心理互助小组、志愿服务协会、自律管理委员会等公益性组织,常态化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与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院、医院、福利院等基层机构结对共建,定期提供志愿服务。借助媒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中的优秀代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践行生命至上,就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紧紧抓住思政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五史”教育,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王娟 作者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11/t20231114_669772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