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出版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互动交流 > 正文

以法治推进广西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

  • 时间:2023-09-03
  • 作者:佚名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方位推进广西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用法治手段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治理法治化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障,必须一以贯之。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对损害和威胁人民健康和人类生存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在法治的框架内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秉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的基本原则,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用法治的手段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消除、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要在生态治理法治化的基础上,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法院审判、检察院监督、社会力量和群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生态治理新格局。通过多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联动协同,凝聚现代生态治理多元解纷的强大合力和共识,打好生态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的组合拳。要用好“两山”理论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依法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坚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法治化。加强对包括野生动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态资源的司法保护,以司法的力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法院审判职能,强化环境资源审判庭功能,加强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审理,不断优化此类案件的审判机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民法典》《刑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涉及生态环境侵权制度、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等重大审判疑难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法律适用研究,依法追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者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综合运用包括“噪声扰民”诉前禁止令、永久农田侵权禁止令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令以及生态修复令、惩罚性损害赔偿等制度,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公共利益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绿水青山、蓝天沃土激浊扬清、保驾护航。坚持惩治性与恢复性法治理念并重,按照“谁污染、谁赔偿、谁修复”的裁判原则,贯彻绿色司法理念,严明生态保护法律红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民法典》确立的绿色原则贯穿生态司法保护的全过程、全领域,建立多种修复、立体保护的司法生态修复模式,密织具有广西特色、广西经验、广西智慧的生态司法保护体系网。完善生态司法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广西绿色发展、建设壮美广西筑牢生态法治保障的铜墙铁壁。坚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法治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通过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共筑司法保护屏障,构建立体化生态保护模式。通过设立生态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等,推动构建多方参与、多部门、多区域联动的一体化多元共治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格局,及时制止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防止损害扩大,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加强法律监督,健全公益诉讼制度。充分发挥检察院的监督和公益诉讼职能,以雷霆万钧之势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狩猎、污染环境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相关违法行为迅速及时开展立案调查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对符合条件的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究违法者的生态赔偿责任,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一方面可以发挥震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追缴生态修复金可用于弥补、修复公益受损,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广西检察机关对非法捕捞沙虫的人员提起公益诉讼维权,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案例的警示引导作用,增强群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监督模式。持续探索“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创新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模式,依法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有效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助推广西绿色发展。

  创新普法形式,增加公民自觉守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每个人责无旁贷。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自觉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树立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责任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壮美广西和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公开庭审、巡回审判、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同时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环境公益诉讼专题指导性案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等,以案释法,宣传普及民法典规定的绿色条款、惩罚性损害赔偿规则,宣传普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引导群众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厚植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精神。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为契机,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禁渔期的法律知识、噪音维权的正确打开方式等,有效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法治素养。

  山水向美,法治护航。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离不开完备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的有力保障与守护。必须坚持久久为功,躩步躬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广西。

  【黄泇锜 戴燕玲 作者单位: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重点课题“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之路径探索”(编号:2021MSZ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xcsx/202308/t20230831_665974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