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匠精神反映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大思政课”是高校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二者内在耦合。推动工匠精神培育与高校“大思政课”有机融合,需要回答好价值旨归、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三个问题。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归。“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体现的是敬业者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精益求精”体现的是对工作的极致和追求,“一丝不苟”体现的是对工作的细致和严谨,“追求卓越”体现的是对工作的突破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不仅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推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大国工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办好“大思政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对高素质技术人才、对大国工匠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高校“大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材及各类实践中。工匠精神集中展现了大国工匠的就业观、择业观、劳动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培育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逻辑理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的开放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征,与工匠精神内在契合,这是把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从逻辑起点看,二者理论根基相同、价值导向相通,为“融入”提供了可能。工匠精神与高校“大思政课”的理论根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具体而言,工匠精神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和“自由自觉活动”两个概念,只有最终通过劳动解放让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赋予劳动者“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工匠精神彰显的是劳动者自由自觉劳动的过程,是对自身本质、劳动自由、劳动创造和劳动幸福的充分肯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思政课以“爱国”“敬业”等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提供鲜活素材。从逻辑展开看,二者核心内容相辅、育人模式相补,使“融入”得以发生。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榜样力量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与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匹配。《考工记解》中记录,“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论语》中提到“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这些都映射出工匠精神的重要育人价值。当代“铁人”王进喜、航空修理上的“神医华佗”杨景德等大国工匠们的事迹,感动无数人,丰富了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以往工匠精神的传承囿于工厂、车间等狭小场域,育人模式多为榜样引领示范,在社会上传播度不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可以发挥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作用,即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在课堂上讲好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渠道。从逻辑归宿看,二者育人目的一致、使命任务相仿,“融入”让二者互相成就。高校“大思政课”的使命任务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工巧匠、高素质技能人才。二者相互交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并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工匠精神走出狭隘场域,在各行各业中更好传承发扬的重要渠道。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要求。为此,一要建设“大课堂”,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高校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好工匠精神的研究阐释,充分挖掘本地及本校资源,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感染学生,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及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推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中。要把劳动教育作为高校“大思政课”重要内容,系统解决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术、劳动品德、劳动实践等方面不足或偏颇的问题。二要搭建“大平台”,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推进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协同育人。当代大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弄潮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开展,还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照亮学生航程的明灯。譬如,组织开展相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师生围绕工匠精神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相关资源,建设共享资源库,实现育人资源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供给。三要建好“大师资”,把工匠精神融入高素质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讲活工匠精神,首先就要用工匠精神武装和要求自己,自觉把秉承工匠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养成结合起来,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同时,还要积极聘请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或导师,通过手把手、心贴心的培养和传承,让工匠精神真正在高校落地。(施一峰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加快培育和扶持更多优秀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