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哲思与理论探索
——《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评介
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100多年来,唯物史观像一条永恒的金带,贯穿并连接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时下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诠释和实际践履。刘同舫教授的新著——《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宽广的视野,论证并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体现了问题意识与理论张力的融合、历史思维与现实逻辑的贯通、时代吁求与世界视野相统一的理论高度。
问题意识与理论张力的融合
唯物史观的问题意识在于追问人民如何创造历史,主要指向对人类社会发展走向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的理论建构以及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理论继承、运用和发展,深刻呈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意识在当代中国的理论继承和创新发展,即中国式现代化在追问人民如何创造历史这一问题时,逐渐从整体把握人类历史的命运转向具体认识中国人民的主体实践所蕴含的现代化建设力量。该著作对唯物史观在中国百余年传播与发展的阐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唯物史观宏大叙事的具体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性建构,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逻辑,具有思维启示意义。
注重从主题嬗变和发展动力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审视当今世界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消费主义、科技理性和生活异化,反思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困境,实现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与重构现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把握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间张力的重要论题。《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阐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等理论中所凸显的问题意识,通过对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百余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的论述,揭示了现代性的历史与现实、解构与建构之间的理论张力。该著作在叙述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时所展现的理论张力,正是在梳理和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问题线索中得以展开。如果缺乏对现代社会问题意识的理论自觉,就难以在问题史视域中掌握全球现代性的现状;如果缺乏对现代社会整个理论版图之间张力运动的问题意识,就会弱化对唯物史观视域中现代性的解释史和效应史的判断。该著作准确把握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及其当代效应,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张力之间的紧密融合。
历史思维与现实逻辑的贯通
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不断展开,开辟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既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又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复杂多元的现代性背景下,基于中国特定文化条件构建新现代性的历史思维。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方法是历史批判,即将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理解为推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创造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认为,“大历史观”既提出了展现共产主义远景的宏阔理论构思,又现实地引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开,这正是该著作研究视角的匠心独运之处。
该著作在论述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反思了自身发展的历史,而且基于世界历史理论对现代化的多元路径进行整体剖析,诉诸历史维度的比较视角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眷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该著作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共同问题的聚焦从被动到主动、由话语转向实践的论述,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的历史性思维。在深刻反思全球现代性悖论的基础上,该著作以比较方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揭示出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并在叙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时,进一步揭明其一以贯之的“人民逻辑”。在笔者看来,该著作本身铺展的现实逻辑表现为,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活力与秩序等现实问题时,自觉追溯问题生发的现实根源和解决问题的人民力量。该著作的特点在于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既当成解释的对象,即唯物地解释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又将人民视为解释原则,即基于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业已创造的历史来解释当前世界,体现了历史分析的思维方法与人民发展的现实逻辑的相互贯通。
时代吁求与世界视野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构成全球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以中国风格和中国方案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如何根据时代变化和世界发展的要求,阐释一种既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旨趣,又体现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需要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使命。《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反思由西方社会主导的世界历史现象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思想方位,在审视世界历史时代的转折节点中思索不同文明之间展开对话的世界意义,显示出时代吁求与世界视野的统一。该著作从中国式现代化对唯物史观的延承出发,详尽考察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式道路及其演进脉络;通过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于推动世界历史演进的建构意义,表征出如下的认知逻辑与价值期待: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日渐强化的对中国的针对性,以及不同文明交往中的冲突性,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人类面对困局需要展开基于民族特色和多样文明的深入对话,拓展现代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往空间,这不能仅依靠单个国家和组织的努力,而需要一个时代的呼吁和全人类的共同参与。
该著作阐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主题演变的时代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优越性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中唯物史观意蕴的时代价值,其理论诠释契合新时代研究的需要。至于如何在唯物史观视域中判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吁求并弘扬其时代性,该著作同样具有独到性的理论见识,认为全球现代化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实现的创新性发展。全球现代化要求超越西方现代化和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摄局面,要求在重构现代性过程中认识并承认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由此显露出中国对当下及未来人类发展予以理性研判的科学眼光和世界视野。
《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着重描绘现代性范式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传统的根基性,契合当今时代人类所需了解的现代性新范式和交往的新理念。这对于拓宽文明比较的思维空间,促使文明研究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具有重要意义,可谓高屋建瓴。这使笔者不禁想起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中的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上一篇:发挥好党校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