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幼有所育上持续用力。加快优质、专业的托育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托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是实现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将托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为高品质托育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托育事业发展亟需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当前,我国托育服务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自2019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系列指导性文件,并着手建立制定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先后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托育服务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发展,到“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托位数提高到4.5个。
托育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托育人员队伍。目前,托育服务人才缺口巨大、专业背景欠佳、学历层次较低、专业能力薄弱;人才队伍稳定性差、资格证书混乱、职后培训缺乏。这些都成为制约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在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托育服务人才,助力提升托育服务品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优化托育服务资源,助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具有丰富优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可对“托幼一体化”背景下的托育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精准排摸,科学分析,有效调配,为托幼机构发展提供决策质询、理论引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支持、社会服务等,包括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托育服务发展培训教材,提供早教在职人员职后培训服务、课程资源建设,幼儿园环境创设、设施设备共享以及师资力量支持等,有助于资源优化,合理使用,推进婴幼儿“托”与“幼”融合发展,提高教育效能,缓解托育服务资源短缺,助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和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拓宽学校育人体系,支撑托育服务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可开设婴幼儿托育等相关专业,招收婴幼儿托育专业学生,系统性专业化地进行早教教师职前培养,开展托幼专业技能正式考试等,规范早教教师等专业技术认证及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关,提高师资水平,解决早教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托幼人才的需求,有效拓宽学校的育人渠道,推进普惠性托幼服务体系构建。
多渠道强化托育服务人才支撑
开展托育研究,推动托育服务提质增效。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原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明确了该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更加侧重于婴幼儿的保育,培养的人才未来将主要从事托育工作。作为2021年推出的新兴专业,目前尚缺乏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发展容易陷入盲区。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托育行业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学标准、评价标准以及行业标准。
完善托育课程,提高托育人才培养水平。课程是学校实施育人工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在深入分析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融入职业道德、人文关怀、专业竞赛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内容构建成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课岗赛证”融通育人。目前,托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规范,课程设置与学前教育专业雷同,未能体现专业优势与特色。高职院校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1+X”幼儿照护职业资格等国家职业标准,推动专业核心与主干课程教学的“医教”融合,教育类和医学类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医教”同步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卫生护理能力的婴幼儿托育人才。
发展智慧托育,提升托育服务管理效率。由于传统托育基本是一对一劳动密集型照料模式,服务管理效率低下,托育服务价格昂贵,严重制约了传统托育服务市场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在改变育儿模式,同时也为智慧托育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助推传统托育向智慧托育转型。高职院校应搭建智慧托育平台,开发智慧托育课程标准,提升课堂开放性,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托育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和创新,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托育生态,助力托育服务管理全面数字化、流程标准化,安全可视化,将机构管理、日程安排、营养膳食等各个环节贯通,提高托育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升托育服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导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要坚持树立“校企协同育人”原则,推进课程改革,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均融入托育岗位的工作要求以及市场需求,确保人培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训过程等与市场需求、职业标准以及资格证书等接轨,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知识水平,增强技能实训,做到“产教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协同拓展育人格局,全面充实托育人才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要坚持党管人才,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措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招收品德良好、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或具有丰富托育经验、熟悉托育机构管理工作的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为学校充实师资力量;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托育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双师”素质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托育师资队伍;加大托育人才引进待遇,落实人才激励政策,确保托育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教学及科研工作上给予托育专业教师适当的权利,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用好用活人才,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牵头成立托育服务产教联盟等资源共享平台,与妇女儿童医院、学校、教育机构等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互聘、教研活动、教科研合作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专业与教育管理机构、托育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的良性互动。如,通过订单式培养、托育机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共建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中心、教师互聘、一线托育专家进课堂、共同组建教科研开发团队、共同申报相关教科研课题与项目等形式开展合作。(卢红青 作者为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上一篇: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广西文化繁荣
下一篇: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